我們和動物面對面的時候,經常首先看到的是它們那滴溜溜轉的眼睛。其實,各種動物的眼睛大小、形狀、數量和顏色都不太相同。在2009年的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自然故事類三等獎的獲得者是德國攝影師漢斯和海蒂夫婦,他們的獲獎作品就是一組動物眼睛照片,這些照片展示了動物眼睛的美感和趣味。
世界上眼睛最大的動物是深海中的巨魷,其直徑可達40厘米,相當于一口大鍋。大眼睛有利于巨魷在深海中快速聚光,而且還可以擴大視野。科學家已經模仿巨魷的眼睛制造出醫學聚光燈。
哪種動物的眼睛最小還沒有定論,不過許多微生物都是有眼睛的,它們本身小得我們看不見,所以眼睛就更小了。
眼睛數量最多的動物是像海星的海蛇尾,它們的5條數米長的觸手上布滿了小眼睛,每只眼睛的大小只有50微米,總數在5萬以上。海蛇尾的每只眼睛就是一個小小的微型凸透鏡,科學家希望利用海蛇尾的眼睛來制造光學計算機。
眼睛最少的動物是眼蟲,這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的鞭毛蟲,它們有一紅色眼點、能感光,因此大量聚居在陽光充足的水域。
還有一些動物是沒有眼睛的,比如長年生活在完全黑暗的地下河中的盲魚和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盲蛇,它們因為用不著眼睛,眼睛就退化得沒有了。
并非所有眼睛都是球狀的,比如梭子魚的眼睛就是扁平的,因為它的身體是流線型,眼睛不能像兔子那樣突出,也不能像彈涂魚那樣豎在頭頂,它需要寬闊的視角,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具有廣角晶體。研究人員為此發明出魚眼透鏡,從魚眼透鏡看東西會產生歪曲的效果。歪曲的影像會被梭子魚的大腦修正,這樣它看東西就正常了。
一些蝦和蟹等甲殼動物有一對敏銳的復眼,視角能轉180度。它們的眼睛奇特之處并不在此,而是眼球下面連著一根眼柄,能伸縮自如,這樣可以增大視野,并有效地保護眼睛。萬一其中一只眼球受損,它還能長出一只新的眼球來,這在動物界中是罕見的。
淺海里生長著一種六線魚,它的眼睛與眾不同,能隨著外界光線的變化而改變其色澤,就像戴了一副變色太陽鏡一樣。變色眼睛可以幫助它免受強光刺激而影響視力,在不同光度的情況下都能清楚地分辨周圍環境,進行有效的捕食活動。
(常寶軍摘自《新科幻#8226;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