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佩戴著“五道杠”的少年照片被瘋狂轉載,他臂戴“五道杠”,正襟危坐閱讀文件,讓網(wǎng)友大呼“官腔十足”“霸氣外露”。幾天之內(nèi),他博客的點擊率已經(jīng)超過十萬,而他的原版照片和其他被PS過的版本更是被微博轉載數(shù)百萬次。這名年僅13歲的“五道杠”副總隊長也因此躥紅網(wǎng)絡。
“五道杠”——黃藝博同學是武漢市華師一寄宿學校的學生,少先隊員,中國少先隊武漢市副總隊長。據(jù)多種媒體稱,“五道杠”副總隊長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lián)播》,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現(xiàn)今已經(jīng)在全國重要報刊上發(fā)表過100多篇文章!
從“耍官腔”到“五道杠”,從“蓄意炒作”引發(fā)“教育反思”,一個小小的“五道杠”,引發(fā)眾人熱議,是偶然還是必然……
記者大調(diào)查:
Q:“五道杠”是蓄意炒作嗎?
“五道杠之父”黃宏章叫屈:“我們肯定不會拿這個來炒作,這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我對電腦一竅不通,連微博還是別人一步一步教我才注冊成功,博客密碼和用戶名3月份就丟了。”
Q:黃藝博“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lián)播》,七歲起讀《人民日報》”有炒作嫌疑?
“五道杠之母”解答:他父親一直有看新聞和讀報的習慣,黃藝博在兩歲不到就開始跟著爸爸一起看新聞,只要聽到《新聞聯(lián)播》的旋律,他就會興奮得手舞足蹈,乖乖地放下小人書,聚精會神地看。兒子從小對政治、軍事和歷史就十分熱愛,并沒有人逼迫他去學。
Q:黃藝博的“官態(tài)”“官腔”是天性使然嗎?
武漢當?shù)氐膬晌幻襟w記者:對于網(wǎng)絡上風傳的黃藝博去江漢福利院慰問老人的照片,其母馬曉麗說,兒子的性格有些靦腆,更像自己,在福利院拍攝照片時,兒子的身體特別僵硬,急得黃宏章大喊:“和婆婆靠得更近一點,(表情)更親一點。”如是再三,黃宏章才拍下一張“令自己比較滿意”的照片。
觀點:
黃藝博是個好干部
◎ 韓 寒
看到大家對黃藝博和他爹媽冷嘲熱諷,我并不贊同。雖然黃藝博的站姿和表情都讓人比較郁悶,但這是一個少年的天性,比如我小時候看《戲說乾隆》,我就模仿乾隆,也成天搖一把扇子想打人。黃藝博一直看《新聞聯(lián)播》,那自然就模仿了。雖然模仿得不太到位,模仿成了陳光標,但是舉手投足之間,依然有領導的風范,甚至體型都是往那個方向去的,在別的同學的理想是有想星矢一樣的小宇宙的時候,他的理想可能是有像領導一樣的啤酒肚,這也是一種個性的彰顯。
而且從小看《新聞聯(lián)播》沒有什么不好,很多網(wǎng)友覺得政治侵害到了小學生,我反而覺得讓小學生多看看《新聞聯(lián)播》這樣的節(jié)目沒有什么不好。至于什么政治不政治,其實小學生什么都不懂,對小學生洗腦本來就是一種急于求成的表現(xiàn)。
青春期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將在他們經(jīng)歷的青春期認識到了這個世界以后灰飛煙滅,甚至變本加厲地反過來。況且黃藝博孝敬老人,在攝像機沒有跟在身后的情況下居然主動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實屬美德。我也不覺得黃藝博失去了快樂的童年。
(摘編節(jié)選自作者博客)
何必跟一個孩子的“五道杠”較勁?
◎ 木 木
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一炮而紅,是巧合還是炒作?現(xiàn)在還很難說。但僅就備受挖苦的“天才表現(xiàn)”而言,很明顯是“被天才”了。盡管孩子的父親說,“這些不是有意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天性”,但他最終承認:其實孩子兩三歲時喜歡看的是動畫片,但希望他將來多關心國家大事,所以讓他跟著自己看《新聞聯(lián)播》。至于讀報,是因為自己喜歡讀報,家里又有《人民日報》等,所以讓孩子“讀報識字”……顯然,“五道杠”少年的成長歷程比媒體描述的正常得多,也容易理解得多,跟“政治”更無糾葛。可惜,許多報道忽略了這些,卻一味將孩子父親的說法,如“這孩子在政史上的許多見解超出了成人理解范疇”等原封不動搬上版面、頁面,博人眼球的同時,也制造了輿論旋渦。
孩子是無辜的。退一萬步說,即使“五道杠”少年真的略有特殊,即使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為人認同,一大群常常將“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本源”掛在嘴邊的成年人也不該一哄而上、冷嘲熱諷,全憑自己的主觀感受大貼標簽,甚至將孩子把稿費和零用錢用來資助孤寡老人的行為也指為作秀。試想,這種善舉對社會有益而無害,只要他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快樂的,我們?yōu)槭裁床荒馨荩炊欢ㄒ獫娎渌兀课覀儺斎徊灰笏泻⒆佣汲蔀椤靶〈笕恕薄ⅰ拔宓栏堋保y道一個孩子只有不接觸主流媒體、不關心國內(nèi)外大事、一上網(wǎng)就玩游戲,才是所謂健康、正常嗎?
(摘自《北京日報》)
每一個班里都有一個“黃藝博”
“每一個班里都有一個‘黃藝博’。”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對此深有感觸。儲朝暉說,近30年來,他遍訪國內(nèi)各個地區(qū)的各類學校后發(fā)現(xiàn),黃藝博這樣的“官樣少年”其實不在少數(shù),“第一是有這樣想法的人是不少的,第二是有一批這樣的家長”。
這顯然已經(jīng)不是黃藝博一個家庭的問題。父母費勁心思培養(yǎng),孩子缺乏獨立思考,服從模仿。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渴望能當上公務員,能進入國家機關時,對著媒體,黃藝博的父親黃宏章曾說出很多人的心里話:“當官發(fā)財,哪個老百姓不想?”
由此可見,在教育中,父母也是被動的,當他們寄希望于通過教育改變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實現(xiàn)利益化的一生時,教育的本質就不再質樸了。
前不久,溫家寶在馬來西亞大學對著當?shù)氐那嗄陮W生感觸良多地說:“我還是忠告同學們,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希望這一句話和“五道杠”事件能喚起大家對教育正確的認識,能夠在反思中得到改觀。
(摘編自《齊魯晚報》)
“五道杠”不是洪水猛獸
◎陳魯民
“五道杠”黃藝博畢竟是一個孩子,即便現(xiàn)在有些“與眾不同”,只要不危害社會,不有礙他人,何妨讓他就這樣按照自己的愛好走下去,當他走不下去的時候自然會回歸常態(tài)。而且,人是多樣的,百人百態(tài),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成長的孩子固然是大多數(shù),早慧、早熟的兒童,也是歷代不絕,曹沖稱象,孔融讓梨,都是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叶甲鳛槊赖聛矸Q頌。就說是“官癮少年”,也不乏其人,甘羅12歲為丞相,項羽從小就羨慕秦始皇,立志“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則表示“大丈夫當如是”,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都是“少有大志”,怎么到了“五道杠”這里就不行了呢,“只關注國內(nèi)外新聞大事”怎么就成罪過了?
再說了,即便是“五道杠”的父母有意把兒子往仕途上培養(yǎng),希望他將來出將入相,那也是他們的自由,這與其他的父母立志把孩子培養(yǎng)成鋼琴家、畫家、科學家、運動健將沒什么本質區(qū)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愿望,至于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龍、鳳”,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別人實在是無權指手畫腳,亂加指責的。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確,孩子成長是有一般規(guī)律的,該玩時要玩,該學時要學,但凡事都有例外,個別超常少年就是與眾不同。生物需要多樣性,人也需要多樣性,成長道路同樣無須整齊劃一,各得其志,各取所需,才是人才成長的正途。
“五道杠”黃藝博,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發(fā)聲器:
@蔣方舟:
在武漢讀高中的時候,隔壁宿舍的女同學小時候也是五道杠,市長小助理,做到少年兒童界最高官階才順利退休。上高中之后照樣交混混男友。黃小朋友沒什么好討論好懼怕的,我相信他不久就會成為正常人。
@王小波:
假如“五道杠”幼時喜歡讀《存在與虛無》、酷愛量子物理學的IQ超高的天才,那么他也會像武漢另一少年作家蔣方舟或是《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學怪才Sheldon一樣,受到輿論喜愛、追捧和艷羨,絕不至于陷入當下的尷尬之境。
黃同學和蔣方舟、Sheldon的區(qū)別之處在于,后者是崇尚個性和符合天性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而前者成長路徑,則是被公共輿論視為違反兒童成長天性的變味式的強化發(fā)展。
@餓到惡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不墮落成無知麻木而又殘忍的人就好。孔融四歲能讓梨,難道也是很悲哀的事?哪個父母不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
@巴豆:
畢竟是孩子,別讓太多的攻擊出現(xiàn)在孩子的博客上了。這樣也許真的毀了一個孩子。也許這孩子少年老成得讓很多人著急惋惜,但是你怎么知道人家就是不快樂的?這樣的攻擊一個孩子,才讓孩子更加的不快樂!
@張二豐:
這得看這孩子是什么樣的想法了。如果這孩子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很享受這種感覺,那就隨他自己了。就好像很多孩子從小就喜歡體育喜歡唱歌喜歡下棋一樣,他從小喜歡看新聞從小喜歡作文章,由他發(fā)展唄!何必那么較勁。
@西門小嘴:
《病梅館記》言“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不知道孩子們什么時候能變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