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邱錫鳳,1970年生,文學碩士,擔任過教師、記者、編輯,現供職某省直單位
“成本”低廉的“變臉”買賣
2011年9月29日和10月12日,長沙市工商局雨花分局和芙蓉分局分別對沃爾瑪超市雨花亭店和家樂福超市芙蓉廣場店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因為這兩家店銷售的湯圓等食品的包裝袋上“竟然有兩個不同方式印上去的兩個不同的生產日期”。工商部門給出的處罰是對有問題的食品予以沒收銷毀,對銷售非法所得予以沒收,對修改生產日期的工具予以沒收,按照法律規定的頂格進行罰款。行政處罰決定書下達后,10月18日,工商部門在例行檢查中,在沃爾瑪雨花亭店再次發現在速凍食品區域有一種商品被篡改了生產日期。
這是新近中央電視臺曝光的案例。
這讓人想起了已經死去的南京“冠生園”。整整10年前,2001年9月3日,中央電視臺披露南京冠生園大量使用回收及霉變的陳年餡料生產月餅,舉國嘩然,給正在進入中秋節日狀態的國人以兜頭涼水。據稱,當年各地冠以“冠生園”名號的企業深受其累,減產量均在50%以上。學者則指出,必須警惕短視的商業行為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負面影響。此次事件,最終使輝煌一時的南京冠生園徹底淡出人們的俗常生活,并進入食品安全課程的反面案例中。
相較于10年前南京冠生園的回收月餅、重新加工、冷庫保存以待來年再次利用,現在的不良企業已來得更明目張膽更肆無忌憚更干脆利落:直接篡改生產日期,隨意延長食品壽命。一經如此篡改,尚未過期的食品,其保質期“被”延長了,已經過期的食品被“起死回生”可以入口了,而可憐的消費者就在懵懵懂懂之中成為了大號冤大頭。這種罔顧律法肆意妄為,無異于從消費者口袋中搶錢,更是對消費者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極度漠視。
我國對食品生產日期的標注方式、方法,并沒有統一的法律規范,所以,專家給出的識別“真偽”生產日期的方法,只能是普通人都能夠理解的幾種,比如:盡量選擇生產日期印制比較清晰的,而且一定要在保質期內的商品;商品的包裝應該是完好的、規整的,如果其包裝出現變形,特別是封口處有被燒燙或者裁剪過的痕跡,一定不要購買;如果能透過包裝袋看到商品,那么應該從商品本身的顏色、形態判斷商品本身的品質是否良好,而不應僅僅信賴廠家給出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等等。
這已經類似于一個普通“質檢員”的工作了。但是,它還算是一般消費者可以習得的消費常識,相較于讓消費者使用試紙鑒別瘦肉精豬肉、粉腸之類,這已經大為簡便且容易得多了。可是,平頭百姓的日常消費如果都得增加諸多心眼,如此習得百般技藝,那這種俗常日子就過得累而且有點煩了。把“質檢員”的工作轉嫁給消費者,就把生產者、銷售者以及監管者必須承擔的相應前置責任,撇得干干凈凈。而且,由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只需稍微增加一點成本運用一點“科學技術”,完全可以破解消費者辛苦習得的俗常經驗。在被媒體曝光的造假者的實踐中,以“天那水”、“香蕉水”之類技術水準的產品,就足以輕松擦去原來的生產日期,幾乎“雁過無痕”,再重新標注的生產日期,令消費者根本無從辨別。據說,一瓶500毫升的“香蕉水”售價僅5塊錢,而這樣的劑量至少可以涂改5000個生產日期。換句話說,企業只需花5塊錢就可以將5000袋過期的食品“變臉”后重新上架出售。
這是一筆怎樣的買賣!
讓失信者“書寫”“墓志銘”
如何砸碎造假者的美夢,考驗監管者的態度與作為,考驗消費者的智慧與力量。從本文開頭所述案例來看,對其中的幾個細節必須保持警惕:一是流通中的食品存在篡改生產日期現象;二是存在篡改生產日期問題的食品在流通環節被查處;三是查處之后短期之內再次在相同的賣場發現相同的問題;四是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發生這樣的“失信”問題。
對這些細節應該追問的是:在流通環節發現了某一兩種食品生產日期被篡改的事實,那么,對于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者,是否應該迅速舉一反三以點帶面加大巡查力度,并且順藤摸瓜刨根究底追本溯源直搗老巢,力爭杜絕違規違法現象?而針對我們國家現有的監管體制,是否應該建立健全流通環節與生產環節監管部門之間某種高效的通報協作和聯合查處機制?同時,為了根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癬癥狀,是否還應該在嚴厲查處的同時及時向社會發出相關預警,在將查處結果昭告天下的同時建立和公布違規企業和企業主黑名單、建立并公布從業人員誠信檔案以接受全社會查詢和監督,建立上“黑榜”企業和企業主的食品行業禁入制度和食品行業退出機制?
這一系列的追問,再次逼向國家現行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設計。根據《食品安全法》,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由衛生、農業、質量監督、工商和食品藥品監督等多個部門齊抓共管,為了杜絕以往“多頭治理”的弊端,大大強化各部門之間的“無縫銜接”尤其重要。只有始終睜開監管者的“法眼”,才能隨時洞穿造假者的“迷霧”。比如前述案例中長沙市工商部門在流通環節發現的違法線索,在積極查處的同時是否立即主動通報質監部門對生產環節進行調查和處理,這對于食品行業“全流程管理”、“全流域治理”至關重要。
另外,還有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現象,也是并非細節的“細節”,那就是外企的“膽子”似乎已經越來越大,那些中國消費者曾經十分信賴的洋超市、零售巨頭已經“團身”加入到“售假”的行列。“入鄉隨俗”的他們,在為國內的失信隊伍增加“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給監管者提出了全新的監管課題。眼下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完全依靠商家的自律重建企業道德與誠信,已經是一個十分奢侈的夢想了。那么,只有大大增加商家的失信與違法成本,以社會道義強大的軟力量和法律條款堅挺的硬約束,雙管齊下,以圖根治。
在我們期待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的時候,中國企業社會評價體系的探索近年已在悄然展開。最新的一份相關報告,是11月8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研究人員分別調研了中國境內的國企、民企、外企的百強企業共300家,從商業賄賂制度、產品合格率、社保健康培訓、節能減排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評估。結果顯示,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外企,社會責任得分都低得可怕,按百分制評價,平均得分僅為19.7分,甚至有26家企業得分為0甚至是負數分!而在這26家企業中,“入鄉隨俗”的外資企業就占了19家,包括阿迪達斯、戴姆勒·克萊斯勒、可口可樂等在華知名外企,其中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以-4分成為倒數第一。
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社科院做了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但是,再奢侈一點說,與其由研究機構這樣“隔靴搔癢”,與其等待法律體系“身強體壯”,筆者更期待企業、產品以及商家的監管者,端正態度,主動擔當,立即行動,盡快建立和發布第一手的、最權威的企業、產品以及商家的質量檔案、誠信檔案、社會責任檔案,讓失信者“書寫”失信的“墓志銘”,從而給企業一個忠告和提醒,還社會一個公道和正義,給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和安安心心。
作者說:“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社科院做了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但是,再奢侈一點說,與其由研究機構這樣“隔靴搔癢”,與其等待法律體系“身強體壯”,筆者更期待企業、產品以及商家的監管者,端正態度,主動擔當,立即行動,盡快建立和發布第一手的、最權威的企業、產品以及商家的質量檔案、誠信檔案、社會責任檔案,讓失信者“書寫”失信的“墓志銘”,從而給企業一個忠告和提醒,還社會一個公道和正義,給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和安安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