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獨立撰稿人,財經專欄作家。重視對政策面、時事熱點的分析,為規范中國股市鼓與呼,關注中小投資者的苦與樂。常年為多家雜志、報刊等媒體供稿,發表有數百萬字的文章。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2011年10月底郭樹清開始履職中國證監會,在短短—個月的時間內,新掌門人就相繼燒起“三把火”。其中,“第—把火”即燒向上市公司回報股東問題;“第二把火”主要燒向創業板退市制度;“第三把火”燒向對市場違規行為的處罰及從嚴監管問題。可以說,新任證監會主席的“三把火”,均——擊中了市場的要害與軟肋,A股市場的監管也迎來了新氣象。
在郭樹清的“三把火”中,創業板的退市制度無疑受到關注。2009年10月30日,是中國資本市場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這—天,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掛牌,也真正開啟了中國創業板市場的大幕。盡管時值兩周年時,創業板掛牌公司已達272家,但創業飯的退市制度卻遲遲沒有出臺。
而在此前,無論是中國證監會的官員,還是深交所的相關人員,都表示將盡快推出創業板的退市制度,但結果往往是“只聞樓板響,不見人下來”,創業板退市制度處于一種“看得見摸不著”階段。沒有退市制度護航的創業板市場,“三高”發行如同家常便飯,投機炒作異常猖獗。如此格局,已嚴重影響到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并損害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出臺創業板退市制度不僅是眾望所歸,盡早推出亦是大勢所趨,而郭樹清的“第二把火”顯然順應了市場的要求。11月28日,深交所終于公布了市場期待已久的《關于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意見稿》的出臺,不僅完善了創業板的制度建設,其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樣不言而喻。
通觀《意見稿》,創業板退市制度主要有如下亮點。其一,創業板公司正常情況下雖可以實施資產重組,但退市制度中并不支持“借殼”恢復上市,此舉將導致創業板“殼資源”價值大大打折。其二,創業板將不再實施現行的“退市風險警示處理”方式,披“星”戴“帽”現象在創業板將不再重現,取而代之的是及時的信息披露。其三,“退市整理期”與“退市整理板”的推出,將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意見稿》很好地體現了“直接退市、快速退市、杜絕借殼炒作”的監管思路,相對于現行的主板退市制度,其進步有目共睹。
A股市場誕生20余年來,“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只有區區46家,相對于目前2000多家的掛牌公司而言,退市率不足2.6%。而境外市場的退市率一般高達6%或8%,有的甚至高達12%,A股市場明顯處于“下風”。而且,自2004年與2005年上市公司退市掀起一輪高潮之后,此后的退市現象已變得非常罕見。
事實上,滬深主板股市“不死鳥”的大面積出現,與現行退市制度的形同虛設密切相關。報表重組、資產重組是這些股市“不死鳥”逃避退市懲罰的通用手段,并且,由此導致的炒作“殼資源”現象、信息泄漏、內幕交易等異常瘋狂,甚至于一些嚴重資不抵債的公司,竟然也能在市場上“茍且偷生”。據筆者粗略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兩市每股凈資產值為負的上市公司就有35家,像★ST科健、★ST寶碩每股凈資產值分別“高達”-8.18元、-6.42元,像這樣既不能回報其股東,只剩下投機價值的上市公司,難道不該被早日“掃地出門”嗎?
筆者以為,鑒于主板退市制度已失靈的事實,監管部門應該早日進行改革。特別是創業板退市制度中,“一旦經審計的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顯示公司凈資產為負,則其股票暫停上市;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則其股票終止上市”這一條,尤其值得借鑒。另外,創業板不支持通過“借殼”恢復上市這一點,主版市場亦應該“參照實行”。另外,在考核上市公司盈虧指標時,應該“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的凈利潤孰低”的原則作為標準,以避免某些上市公司通過政府補貼、大股東輸送利潤、資產處置等非經常性收益調節利潤來規避退市。如此,市場炒作股市“不死鳥”之風才會受到抑制,“僵尸”公司才不會大行其道。當然,主板無論建立了什么樣的退市制度,嚴格執行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