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競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不少商家為奪取失地而采取了許多不正當手段來獲取商業秘密,使得商業秘密因侵權而喪失其秘密性。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給商業秘密權利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由于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發生頻繁、范圍廣泛且方式多樣,故而認定十分困難。基于此,合理適當的界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概念
1.商業秘密的含義
一百多年來,在對商業秘密進行法律保護的實踐中,對商業秘密的界定和理解一直眾說紛紜。據史料記載,1883年7月14日美國的《紐約》雜志第一次使用了“商業秘密”的說法。縱觀國際與各國商業秘密立法,對商業秘密的界定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直接定義法:通過概括商業秘密的特征和內涵,揭示商業秘密的本質的方式,明確的下定義。我國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將商業秘密這一法律術語定義為: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用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這種方式有效的揭示了商業秘密的一般特性,包容性強。
第二種是范圍界定法:采用列舉的方式,明確列舉出受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通常所具有的性質。比如TRIPS協議第39條規定:“只要有關的信息符合下列三個條件:(1)在一定意義上。其屬于秘密,就是說,該信息作為整體或作為其中內容的確切組合,并非通常從事有關該信息工作領域的人們所普遍了解或者容易獲得;(2)因其屬于秘密而具有商業價值;(3)合法控制該信息之人,為保密已經根據有關情況采取了合理的措施。
第三種是概括加列舉法:采用概括列舉的立法例,抽象概括商業秘密定義的同時,輔之列舉商業秘密的常見表現形式。例如加拿大1998年《統一商業秘密法(草案)》第1條規定:“商業秘密指特定信息,該信息:(1)已經或可能用于商業或經營之中;(2)在該商業或經營中尚未公知;(3)因尚未公知而具有經濟價值,(4)在特定情勢下為防止公知已盡合理保密的努力。”美國也采用了這種立法體例。
第四種是判例或學理界定:一些國家只是擁有相關規定,但并沒有做出明確的定義,只有法院的判例和學者們所做出的學理解釋。比如德國法律未對商業秘密做出定義性規范。而德國聯邦法院經過司法實踐則對商業秘密作了如下界定:商業秘密是指權利人有保密意思,具有正當的經濟利益的與經營有關未公開的信息。
2.商業秘密侵權行為
商業秘密侵權行為是指他人未經權利人的許可,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商業秘密,從而侵犯商業秘密權利人利益的行為。這里的侵權手段包括: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其中直接侵權即直接從權利人處竊取,非法泄漏,非法使用;間接侵權即通過第三人從權利人處竊取,非法泄漏,非法使用。(此處的第三人既包括善意第三人。也包括惡意第三人)。
商業秘密的侵權大多數情況下均出自侵權行為人的故意,只有少數情況下屬于過失行為。但有些學者卻認為,商業秘密侵權不分故意和過失,不論是否知道公布或使用商業秘密未經權利人允許的,只要在客觀上侵犯了他人的商業秘密,均屬于對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筆者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在世界上也很難找到這種立法先例。而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來看,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始終是以故意和過失侵權為前提條件。同時,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也規定:用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未經明示或默示許可,泄漏或使用他人的商業秘密,不管這種商業秘密是自己還是他人用不正當手段獲取的,也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對此秘密負有保密義務或承擔限制使用責任的,甚至包括自己在工作中偶然得知,或是錯誤地得知,均視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二、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特征
商業秘密侵權行為與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侵權行為發生頻繁、范圍廣泛
由于商業秘密屬于知識的一種,故而它和知識一樣無形無體,權利人對原物的占有并不能排斥他人對內容相同的復制品的占有。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一步完善,都使得權利人對商業秘密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因此侵權行為經常發生。且容易造成多方利益受損的情況。
2.侵權方式多樣
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侵權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非法竊取,非法泄漏,非法使用,非法允許他人使用等等。各種方式所使用的侵權手段又各不相同。由于社會的進步,黑客群體的壯大,各種的手段都被利用,這就增加了對商業秘密侵權人進行法律制裁的困難。
3.侵權認定困難
目前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多具備與高科技相關的技術特點,這給傳統認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加大了權利人舉證的難度,以及認定侵權行為人行為過錯的程度,損害的賠償等方面。
三、商業秘密侵權行為與商業秘密侵害行為的區別
商業秘密侵權行為不同于商業秘密侵害行為。商業秘密侵害行為既包括商業秘密侵權行為,還包括侵犯商業秘密的違約行為。所謂侵犯商業秘密的違約行為是指違反保密義務和競業禁止義務,非法泄露、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其前提是不法行為人與商業秘密權利人簽訂了保密協議或競業禁止協議。在早期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理論中,合同法理論為主要的理論基礎。合同法理論以合同為基礎,允許合同雙方當事人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訂立合同從而保守商業秘密。但是合同法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僅僅為追究不法行為人的違約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而忽略了第三人侵權行為。因此,侵權行為理論應運而生。這種理論認為因泄露或使用商業秘密或破壞保密關系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許多采用合同法理論主張的國家也將這種理論作為彌補合同法理論缺陷應用到商業秘密。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知識產權協議[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7
[2]倪才龍商業秘密保護法[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3]商業秘密法制叢書編輯委員會.商業秘密法制現狀分析及案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