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移動設備的大量應用,數字出版產業便順應著時代的潮流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不管你是否喜歡,數字出版業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進入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它上接作者,中連內容出版、內容加工,下游又連內容投送、媒體運營商和廣大消費者,完整的數字出版產業鏈正在形成當中,本文主要探討數字出版產業鏈當前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具有參考性的建議。
[關鍵詞]數字出版 產業鏈 問題分析
一、導論
由于數字出版是個新生事物,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有所不足,對其概念以及內涵特點,在全球范圍內的學術界還未統一出一個標準。此外,社會部門也都結合自身的情況從不同的視角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概念做出解釋,先后出現了電子出版、網絡出版再到復合出版,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來揭露了數字出版的部分本質內涵。目前,數字出版只是一個中國特色,中國化的一個概念,被國內學術界人士所認同,它是由張毅君司長在“吉林首屆數字出版論壇”上提出的,的: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再生產,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活動,它具有生產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方式網絡化的特點。簡單的來講,便是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來進行出版的活動。
通過以上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概念分析,可知它是一個不夠成熟不夠完善的產業,因為它的概念界定都是如此的難。從宏觀上來說,數字出版產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它把作者,著作權人,版權服務企業,內容加工\出版企業,內容傳播企業以及消費者聯系起來,甚至還囊括了物流、廣告商、網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企業以及銀行;微觀上來看,數字出版產業當前更多的是被當作一種輔助一種工具來使用,所形成的產業鏈并不完善穩固。
二、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發展現狀分析
1.發展的環境現狀分析
(1)政治環境分析
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政策的支持。2005年以來,國家頒布了多個政府規劃文件,包括近期的“十二五”規劃,都把發展數字出版、完善數字出版產業鏈,推動新媒體發展列入了科學創新的重點。有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文件推動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尤其在沿海經濟發展較為發達地區,更是把數字出版產業列為地區重要產業,利用其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發展方式的轉變,比如浙江杭州便早早提出創造數字動漫產業基地,廣東省也明確提出以數字出版和創意產業為驅動,培養新型文化形態,并把打造“數字廣東”列為戰略目標,同時上海市也已經把發展數字出版列入了市政府“十二五”專項規劃,并且建成了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本以及延伸園區,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數字產業集群,帶動了數字出版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
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數字出版產業鏈發展便有了可靠的保障。
(2)經濟環境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年均GDP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經濟增長神話,并經受住了一場巨大的金融海嘯的襲擊。盡管如此,金融危機還是使傳統出版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比如出版業的投入減少,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毀約率不斷攀升,成本上升,出版物的庫存量增加,資金回流困難,不良資金增加,新書出版停滯。報刊銷量下滑,現金流管理出現危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數字出版受的的影響便小得多。而且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構建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轉機。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產業鏈,成為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出版業的不二選擇。到2009,全國有521家出版社進行了電子圖書的出版業務,占全國總出版社的百分之九十,出版了電子圖書60多萬,環比增長了29%,收入高達3億多,同比增長了50%。
到了2011年,金融海嘯的抓痕慢慢淡去,各大經濟體逐漸復蘇。我國國內經濟也不斷回暖,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消費者市場在政策引導下,需求回升,工業增長強勁,財政以及貨幣金融環境良好,經濟增長內在動力強大,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投資環境良好。給數字出版產業鏈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3)社會環境分析
截止2010年,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近4億,年增長率達到了近30%。隨著3G業務的普及,手機上網漸成主流,達到了2.36億,占全體網民的一半以上,手機上網給數字出版產業帶來了新增長點,其中手機閱讀在短短的幾年間便發展為第二大數字媒介閱讀方式,僅次于網絡在線閱讀,甚至有近3%的成年人放棄了對傳統出版的依賴,完全性地選擇數字媒介作為自己的閱讀方式。
社會的消費方式,閱讀習慣的轉變。給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社會后盾。
(4)數字技術環境分析
數字出版是依賴數字技術對出版物進行編輯,存儲、管理以及傳播的。所以其中的數字技術貫穿于每個流程中,技術得到了全面的應用,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采編加工技術、數字內容傳輸技術、數據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以及搜索技術,通訊技術,網絡運營、移動出版技術等等。科教興國實施以來,我國培養了大量的技術性人才,他們可以分布在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各個領域,為數字出版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人才支持。
2.產業鏈內部結構發展狀況分析
剛進,二十一世紀,數字出版基本上由技術提供商單方面的埋頭苦干,與傳統出版的銜接和聯系非常有限,整個產業的發展非常緩慢,產業鏈并不通暢,產品難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這導致很多技術提供商資金回收困難,利潤低,甚至虧損,而且得不到后續投資的支持,不得不選擇放棄。經過多年的積累沉淀,人們的認識和觀念逐步融入到了信息化時代的浪潮中,對數字出版的興趣濃烈度愈加上升。技術提供商也逐漸復蘇,其中尤其是數字媒體提供商,他們在把技術提供和內容發布平臺結合起來,通過與傳統出版企業以及著作權人,作者簽約,將他們的產品經過數字技術處理加工,然后放在自己的網絡服務器上,供終端消費者閱覽;同時也可以與網絡運營商合伙一起建設數字出版產業鏈。由此便形成了由數字媒體提供商為核心,上連作者與出版社,中連運營商,下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其中最著名的數字媒體提供商有:清華同方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龍源期刊、中文在線、超星、北大方正、ZCOM等等,隨著手機閱讀的流行,數碼超智和銀河傳媒也在不斷崛起當中。這些各具特色各有優勢的數字媒體提供商在向數字內容提供商轉型的過程中,便帶動了數字出版產業鏈的發展。
簡而言之,數字出版產業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作者創作一一著作內容數字化技術加工處理一出版一出版物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一相關產品服務部門傳送、傳播以及銷售一終端消費者。根據當前的數字出版產業鏈發展態勢,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產業鏈內的各個主體相互獨立,數字出版產業鏈是由與數字出版相關聯的企業構成的,各個企業都是獨立運營,在這些企業之間形成戰略合作關系。第二,數字出版產業鏈如同一個連環一樣,各個環節之間相互聯系著,相關數字出版企業之間具有一定的依存性,上下游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方向的不可逆轉性,每個環節當中的企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價值各具特色。每個環節對于最終展現在消費者面前的產品的加工處理的增值效果是不一樣的,他們體現的價值也是有差異的。最后,數字出版是以傳統出版業為基礎,應用當前信息數字化技術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5年以來,數字出版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2006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產值達213億元,2007年更是有364億,增長率高達70%多,說明數字出版產業在高速的發展。到了2008年,產值突破600億,達612.5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近69%。到了2009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產值為850億元,比2008年增長了38.78%。從上表可知,我國數字出版產業覆蓋面很大,不僅僅涵蓋了傳統的圖書、期刊,還包括了學術、游戲、動漫等等,從綜合角度來看,學術文學數據庫、電子圖書、網絡游戲、互聯網廣告,尤其是手機出版,發展的勢頭非常好,后三者已經成為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當中當之無愧的三巨頭。
可以推測數字出版產業的高速發展態勢仍在繼續,同時通過產業鏈的傳遞,利益被共享。首先,從產業鏈的上游來說,作者和傳統出版社,期刊雜志,開發商,服務商,運營商等均獲得自身的新增長點,并從中獲取利潤,這也是為何近幾年作家財富榜那么的火熱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作為產業鏈的核心,數字技術提供商對于產業鏈的推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最后,消費者通過購買享受數字出版的便利和實用,縮減了他們搜索相關資源的時間成本。
三、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目前,雖然數字出版產業鏈在2005年以來具有了良好的發展狀況,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擾,數字出版產業并沒有形成清晰和傳統的產業鏈,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概念不清晰,產業鏈過于龐大,除了傳統的產業還囊括了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行,廣告商甚至物流,而且他們自己的聯系并非那么的清晰明朗,不能形成一個牢固穩定的產業鏈關系,分工也不明確,比如產業鏈上內容傳播銷售企業,網絡運營商,移動運營商,他們也都在從事著產業鏈上游的內容加工和出版的工作,各個環節上的企業并未形成良好的共贏合作機制,生產無序,競爭激烈是當前數字出版產業鏈的突出問題。完善產業鏈,疏通產業鏈,實現各個環節中的企業的共贏,是保證數字出版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1.產品競爭力不足
在產業鏈的上游,內容創作雷同屢見不鮮,數字出版企業在對出版內容進行再加工是,缺乏創意,往往跟隨當前的思想潮流,照搬而來,導致作品的質量偏低,粗制濫造的情況十分普遍,產品的品種單一,內容相似,同質化問題嚴重,定價不合理,和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相去甚遠,鮮有像傳統出版業一樣有經典作品呈現出來,各個企業都顯得急功近利,沒有長遠眼光。比如在玄幻小說類流行的時候,各大數字出版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相關產品,雖然名稱各式各樣,但是內容卻十分相似,隨著這類小說歸于平靜,這些產品也便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另外,數字出版的傳播平臺能力不足,服務能力欠佳。
2.產業鏈相關企業分工不明確,契合性差
由于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在形成的過程中缺少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產業鏈各環節中的企業不能及時有效地對產業相關信息進行發布、共享以及整合分析,由于信息缺乏流動性導致整個產業鏈的效率難以提高。按照產業鏈理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分工明確,銜接完好,協同合作,實現共贏的目的。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中各個企業有時候“跨界”運營,具有技術優勢的數字技術提供商除了提供技術,還會大量向其上下游延伸,進行內容的創作和加工以及銷售,這導致產業鏈分工混亂,效率低下,甚至出現惡性競爭,最終企業之間便缺乏信任。例如數字媒體企業將因為缺少內容供應,版權受限以及順暢的發布平臺而無法在該產業鏈中立足。
3.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機制,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的信息又缺乏流動性,各個環節又各具自身的優勢,內容提供商有版權優勢,技術提供商有技術優勢,平臺運營商有銷售優勢,他們又分別代表自己的利益,在產品經過他們的環節時,為了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往往會忽略其他環節中企業的利潤。另外,數字出版產業鏈中還存在這壟斷現象,比如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掌握這技術、發布平臺等環節,在定價和利潤分配上往往充當支配角色。因此,由于沒有科學的產業鏈利益分配制度,在利益分配環節,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網絡運營商以及著作權利人之間的獲利不合理問題突出。
4.技術標準不統一
目前,國內數字出版產業中各技術提供商各自為政,擁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方正的CEB、維普的PDF、超星的PDG、清華同方知網的CAd等,每種格式都需要相對應的兼容的閱讀器,增加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不利于產業鏈之間的內容傳播和整合,影響產業鏈的暢通性。
5.版權問題嚴重
數字出版產業鏈發展迅速,相對來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并明顯的滯后,在不斷的完善中。法律文件的缺少,形成了數字出版產業的法律保護漏洞,網絡版權問題,出版內容低俗等等問題此起彼伏,政府難以監控和杜絕。缺少法律保護,對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企業的利益便非常容易受到侵害而無法依靠法律力量來訴求,制約了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四、政策建議
1.加快創建數字出版產業集群基地
創建數字出版產業基地,圍繞核心環節像產業鏈上下游組織拓展,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聚度,縮小生產成本,加強信息共享,集中資源,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利益共贏,能從整體上提高數字出版產品的競爭力,發揮規模優勢,增加市場占有,提高經濟效益,打通產業鏈,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
2.統一技術標準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PDF和兼容XML的技術標準,針對我國目前技術標準混亂的局面,我們可以借鑒國際標準,依照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當前的發展情況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標準,實現標準統一化,信息共享化,資源最優化,最終使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健康良好的發展。
3.加大知識保護保護力度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工作,做好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讓數字出版產權受到法律的保護,實現有法可依,為數字出版版權提供法律保護。加強對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企業的管理組織監督工作,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參考文獻:
[1]方卿,論出版產業鏈建設[J]圖書情報知識,2006,(5)
[2]王燕青,手機出版產業鏈形成中的問題及其規范[J]中國出版,2007,(11)
[3]劉燦姣黃立雄,論數字出版產業鏈的整合[J]中國出版,2009(1)
[4]陶丹,數字化時代的韓國出版產業特色[J]中國編輯,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