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也促進了港口的產生和發展,港口和社會經濟相互作用,應當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社會進步-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社會經濟對沿海港口的作用與影響,說明了港口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支持,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港口的發展。
一、浙江社會經濟發展對沿海港口的作用
1.浙江省是浙江沿海港口貨源的主要生成地
沿海港口的成長與腹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腹地社會經濟越發達,對外經濟聯系越頻繁,對港口的運輸需求也越大,由此推動港口規模的擴大和結構演進。腹地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又為港口生產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特別是作為對外開放主要門戶的沿海港口,腹地社會經濟對其發展具有更強的促進作用。
首先,浙江省是個資源小省,所需的大量能源、原材料從省外、國外運入,大量的產成品銷往國內和國際市場,外貿需求強勁,“兩頭在外”特點突出。大進大出的運輸格局成為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快速攀升的動力,強勁的外貿需求為浙江沿海港口提供了充足的貨源。2009年,浙江沿海港口僅從外省調入煤炭的吞吐量就超過1.5億噸,外貿貨物吞吐量更是達到了2.58億噸。
其次,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發達,全省的區域性塊狀經濟涉及到制造、加工、建筑、運輸、養殖、紡織、工貿和服務等十幾個領域,100多個工業行業和30多個農副產品加工業。據統計,浙江省區域特色經濟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省全部工業產值的49%。樂清低壓電器、海寧皮革服裝、永康五金制品、諸暨珍珠、嵊州領帶和浦江水晶工藝品等在全國享有盛譽。據調查,目前全省擁有工業總產值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群500多個,其中52個區塊的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此外。浙江是全國著名的“市場大省”,專業市場繁榮,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代表的專業市場已成為地方工業、產業集群融入國際經濟、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平臺和通道。
最后,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成為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源泉。特別是集裝箱運輸方式的出現,克服了普通散件雜貨運輸長期以來存在的裝卸及運輸效率低、貨損嚴重等弊端,使浙江省發達的經濟成為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的動力。2009年浙江省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18萬TEU,從重量上來說是除煤炭以外的第一大貨類。2005-2009年浙江省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19%,成為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長最快的貨類。
如表1-1所示,2009年浙江省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18萬TEU,從重量上來說是僅次于金屬礦石和石油的第三大貨類。2005-2009年浙江省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21.9%,成為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長最快的貨類。
2.浙江為浙江沿海港口發展提供要素支持
在沿海港口促進腹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港口發展提供各種要素支持。沿海港口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土地、集疏運等硬件設施,也不能缺少金融和貿易等軟件環境。這些是沿海港口發展必需的軟件與硬件環境。
沿海港口所服務的社會經濟實體為港口的運作提供所必需的人力資源,并為港口及臨港產業的發展提供土地,以及集疏運等硬件設施。除了各種人力物力支持以外,浙江省各港口所在地均通過圍墾、拆遷等方式獲得大量土地供港口及臨港產業發展。此外,浙江省著力構建以公路為主,內河航道和鐵路運輸為重要補充的集疏運通道,并舉全省之力建設了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舟山大陸連島工程,使沿海港口的集疏運體系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和發展。
除了硬件支持以外,港口的發展還需要金融、保險、法律、信息等各種軟件服務,以及一定的技術支援和咨詢機構的協助。此外,信息化、網絡化是現代港口發展的重要特征,沒有穩定高效的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就沒有港口貨物運輸系統的高效運作。浙江省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港口轉運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提高港口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港口的發展還需要社會經濟的政策支持,通過給予港口及港口所在地區各種財稅優惠、建立保稅港區等政策。可以極大地促進港口的發展。比如,2008年2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使之可以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并且可以全面發展港口作業、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展示等業務,這將極大地促進寧波一舟山港的發展。
3.推動沿海港口功能的拓展
現代港口將貨物裝卸、商業貿易、臨港工業、信息、金融等多種功能集中于一身,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多種服務。1992年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發表的《港口的發展和改善港口的現代化管理和組織原則》中,按照港口的功能戰略、活動范圍、組織和生產特點將港口劃分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港口:
第一代港口主要功能特點是海陸中轉,主要從事較簡單的貨物運輸和裝卸活動。
第二代港口的口岸功能逐步擴大,除了提供貨物的裝卸倉儲等,還增加了工業和商業活動,使港口具有了貨物的增值功能。
第三代港口除了作為海運的必經通道在國際貿易中繼續保持有形商品的強大集散功能并進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還具有集有形商品、技術、資本、信息的集散于一體的物流功能。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1999)提出了“第四代港口”概念,會議認為1990年之后,在世界范圍內已出現超越第三代港口的新一代港口。其處理的貨物主要是集裝箱,發展策略是港航聯盟與港際聯盟。生產特性是整合性物流,成敗關鍵是決策、管理、推廣、訓練等軟因素,并認為不同地區港口的整合和聯營使港口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各代港口的功能不斷遞進,服務對象和內容不斷增多的發展進程中,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產生的需求。成為沿海港口功能拓展的推動力量。
20世紀80年代以前,浙江省絕大多數沿海港口仍處于第一代港口的階段。隨著浙江省工業化和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經濟內部除了產生大量的物資運輸需求外,還導致了大量工業和商業貿易的需求,這也成為沿海港口拓展功能、向第二代港口發展的內在動力。
現階段浙江省除了寧波一舟山港已具有部分第三代港口的特征以外,絕大多數港口還處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港口階段。近年來浙江省社會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已開始向工業化中后期邁進,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國際貿易、金融、信息等服務需求,這也將是浙江省沿海港口功能繼續拓展,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的推動力量。
二、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對浙江沿海港口的影響
1.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對浙江港口貨類結構和國際化程度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結構后,就會對沿海港口運行中的資源條件做出質的選擇和量的規定,從而影響著港口的發展方向。經濟產業結構類型對港口貨物的影響,既涉及到港口規模,也涉及到港口的貨類結構和國際化程度。
港口不可能脫離社會經濟發展而存在,港口功能的實現需要腹地產業及相關產業的需求作為支持和依托,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及內在結構。決定了港口的貨類結構和發展程度。在經濟產業結構處于輕工業向重工業轉化的階段時,港口運輸中大宗干、濕散貨的數量就會快速攀升,沿海港口發展成為區域性大宗物資運輸樞紐的可能性就很大。而當經濟產業結構向重工業和精細加工業轉變時,干、濕散貨的比重就下降,雜貨、集裝箱的比重就會上升,沿海港口發展成為綜合性樞紐的條件就更加成熟。
此外,社會經濟的外向化程度高低決定了沿海港口的國際化程度。港口所服務地區的社會經濟外向度越高,對外貿易越發達,港口的國際化程度也就越高。
2.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對浙江港口吞吐量的影響
港口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產業部門,其主要功能就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從根本上講,港口的運輸需要源自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尤其是對外貿易過程中所產生的運輸需求。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港口發展態勢的好壞歸板結底是由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的總體運行狀況及對外貿易運行狀況所決定的。社會經濟的總體運行狀況從整體上決定了港口的運輸需求,而對外貿易的運行狀況則對國際集裝箱運輸需求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必然導致港口吞吐量的迅猛增長,尤其在工業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增長趨勢則更為顯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擴大,勢必會給沿海港口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直接體現在港口吞吐量的增長上。
相關分析表明,浙江省港口吞吐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總值存在高度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963和0.9783。通過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可以得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對浙江港口吞吐量的增長確實存在較大的影響。浙江省的GDP每增長1億元,沿海港口吞吐量水平將上升3.09萬噸;浙江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每增長1億美元,沿海港口吞吐量水平將上升27.6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