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對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分析中國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流通企業 社會責任 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發展,傳統的生產決定消費理論轉變為由消費決定生產,即由處于下游位置的流通企業決定上游廠家的產品市場導向,流通業的地位從傳統的末端行業轉變為先導性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中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流通企業網點眾多、勞動密集、與消費者接觸頻繁,在吸納就業、穩定物價、便利居民、繁榮市場,保護環境方面也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關注流通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廣大流通企業中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流通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對推動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流通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含義是指流通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之外所擔負義務;狹義的含義是流通企業在對投資負責的同時,還必須對社會全體承擔負責。具體的說,流通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以實現流通產業對社會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在政府的管理和引導下,在第三方組織的協助推動下,通過流通企業組織的具體執行,流通產業自覺和不自覺履行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改革民生的一系列社會職能和任務。
二、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推行流通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流通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目前國際社會已經出臺了眾多的有關質量、安全、環境保護、雇員權益等方面的標準,如環境管理的國際標準SA8000等。流通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遵守國際社會的競爭準則,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制度,提升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出口創匯贏得優勢。
2.有助于企業自身長遠發展
當今社會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多數流通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唯利是圖,盲目降低成本,從而導致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承擔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茖W地處理企業與人之間的關系、企業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充滿活力、不斷壯大的基石。人、企業、社會責任三者之間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如果把它們對立起來,甚至以犧牲社會利益、他人利益為代價,牟取自身利益。把應當由公司、股東承擔的經濟成本轉嫁給社會,最終不僅使社會整體利益和其他群體利益受損,也會損害企業自身利益。
3.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
社會責任可以彰顯企業的倫理道德水平,積極的企業形象會贏得公眾的高度認可,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會得到提升。因此,國有企業及大型龍頭企業應發揮其引導、帶動作用,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的戰略環節,建立符合和諧社會流通價值觀的企業形象,使企業從根本上適應市場、適應社會。
三、我國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及問題
1.對職工安全生產、職業健康問題忽視
聯合國“全球協議”規定:“企業應該尊重和維護國際公認的各項人權;決不參與任何漠視與踐踏人權的行為;企業應該維護結社自由,承認勞資集體談判的權利;消除各種形式的強迫性勞動;消滅童工制;杜絕任何在用工與職業方面的歧視行為”。
2010年,我國連續發生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卻說明企業對于職工安全生產、職業健康等方面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2.誠信危機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誠實守信、文明經營”是企業一切商務活動的行為準則,是商家立身興業之本。誠信興商有利于創造讓消費者放心的安全消費環境,促進擴大銷售;有利于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促進貿易投資條件的改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風氣,促進公平競爭。
近年來,我國連續發生了三鹿奶粉、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饅頭、硫磺姜、地溝油、毒豆角等惡性事件,從中映射出當前我國商務信用缺失的狀況較為嚴重,直接影響了我國流通業的整體發展。企業信用缺失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惡化了市場經濟環境,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據有關部門統計,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混亂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到我國GDP的10%-20%,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000億元。
3.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低,環境壓力突出
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稀缺與資源過度開發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企業在經營中必須杜絕浪費,力行節約,盡量采用節能低耗的技術設施,注重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并主動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鼓勵無害環境技術的發展和推廣。盡量避免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
當前金融危機下,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競爭的必然趨勢,這和物流、市場、生活消費都是密切相關的。而我國流通產業節能減排政策較工業領域很滯后,排放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環境壓力凸顯。
四、我國流通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的原因
1.政府部門監管失靈
有些地方政府為完成GDP目標,僅僅是看到企業目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企業發展與地方經濟長期發展的關系,過度注重企業的利潤和稅收,對員工福利、資源利用等方面監督力度不夠,對國家政策執行不積極,對環境資源污染視而不見。
2.管理者的素質不高
很多企業管理者自身的素養沒有與時俱進,他們以犧牲上千萬企業職工的根本利益為代價盲目追求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不重視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把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和安全保障當作企業的社會責任,一味地壓低勞動力價格,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力成本,把資金和利潤都用來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此外。有些企業僅僅把對公益事業的捐贈看作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認為自己捐款就是在做企業的社會責任而忽視了對其員工自身的利益影響。這說明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認識單一,并沒有能夠做到全面的了解。
3.企業員工與消費者雙方維權意識薄弱
企業員工和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加強是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的內部動力與外在推力。大部分消費者以及很多企業,特別是服務行業的員工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識,不了解法律程序,缺乏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清楚自己應得的利益和權利,面對企業的無禮壓迫不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建議與對策
1.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監管機制
政府應從公共管理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者的雙重角度出發,積極營造流通產業社會責任的氛圍,構建流通產業社會責任體系;建立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法規體系,從而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提供法律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保證;聯合消費者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對流通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考核和監督,并強化企業自律精神,培養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理念。
2.強化企業家“以人為本”的責任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文明的進步,企業管理者理念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關知識的學習,不斷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逐漸將社會責任由一種外在的約束轉化為其內在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
堅持以人為本是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保證。企業應當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作為自己的目標。通過加強“以人為本”安全管理理念宣傳教育,使企業和員工真正認識到以人為本的本質意義。提高員工工資水平,改善員工福利待遇,關心員工身心健康。這不僅會刺激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加快著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3.提高弱勢群體素質及法律意識
加強媒體等途徑宣傳,培養企業員工及消費者雙方的法律意識,使其懂法,并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高全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通過建立消費者和員工雙方的監督機制,形成對企業的誠信和道德的全方位社會監督機制。
總之,流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雖然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難度,但從大局和長遠發展來看。意義十分重大。使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自覺建立與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創造企業的無形資產,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將社會責任列為企業經營目標,是21世紀流通企業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1]王晉卿,謝志華,張連城,祝合良,洪濤:中國商業改革開放30年回顧與展望。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年6月
[2]祝合良:現代商業經濟學。首都經濟貿易出版社,2008年6月
[3]張麗娜:流通產業節能減排政策較工業領域很滯后。中國經濟網,2009-11-29
[4]張偉廣,侯開虎:企業社會責任分析與研究。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9年2月:第38卷,第3期
[5]鐘聲:企業的社會責任再思考。法制研究,2009年第二期
[6]厲以寧:企業的社會責任。中國流通經濟,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