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機關在認定銷售偽劣商品的犯罪金額時,為了突出犯罪金額的巨大,往往不顧法律法規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一律采取強行鑒定的方式來認定犯罪金額,這是不實事求是的。依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時于銷售偽劣商品是否進行鑒定,分別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如果對于不應該進行鑒定的案件強行鑒定,不僅在法理上也不能成立,而且會造成同樣金額的犯罪,對未遂犯的處罰高于對既遂犯處罰的悖論結果。
[關鍵詞]銷售偽劣商品 犯罪金額 價格鑒定
銷售偽劣商品罪是一種逐利性犯罪,犯罪金額就成為顯示其社會危害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如何認定該罪的犯罪金額就成為該罪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據我國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只有在偽劣產品價格難以確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鑒定。
一、不能進行價格鑒定情況
1.已經實施了銷售行為的
由于銷售行為已經實施。也就意味著銷售偽劣商品罪的“買家”和“賣家”對于“價格”已經達成一致,至于他們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者是“先款后貨”還是“先貨后款”,均不影響“銷售行為”已經實施完畢這一基本事實。2001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以下稱《解釋》),制假售假的“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這樣就包括了雖已售出但未回款的情況。因此,對于同樣一批偽劣商品,由于要經過一系列的“上(賣)家——下(買)家”,而他們之間的銷售價格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均會呈現出逐漸增高的趨勢(也不排除降價的可能)。所以,應該以每一對“上(賣)家——下(買)家”的實際銷售金額來認定其犯罪金額,方能體現實事求是的法律精神。
2.雖然沒有實際銷售,但是有明碼標價的
在司法實踐中,偽劣商品和合格商品的一樣,都有一個從生產到銷售,從銷售到零售到銷售的終端——消費者,這樣一個流通環節。單從危害消費者權益這一角度來說,越靠近消費者的環節其社會危害也就越大,體現在銷售金額上來說,其單位銷售價格也就越高,因此,越是接近終端消費者的犯罪行為人接受懲罰的強度也應該越高。在偽劣商品流通的任何一個環節,隨時都有可能被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偵破而導致流通的終止。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形成犯罪行為人沒有實際銷售行為,從而無法認定銷售金額的情況。但是,如果行為人有明碼標價,那么就應該依據其標價來計算其貨值金額。那么什么是標價?司法機關對此沒有特別解釋,因此,就應該按照中文的一般直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標示在商品上的價格”,該標價也就是其社會危害性的的依據,自然應該是量刑的重要依據。依據該標價計算出來的應該是貨值金額,而不能是銷售金額。依據《解釋》規定,貨值金額以違法生產、銷售的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也就是說,雖然沒有銷售行為,但是,如果有標價的,就按照標價作為貨值金額認定,也不應該進行鑒定。但是應該注意到的是,按照貨值金額計算的的,依據《解釋》的規定,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銷售金額的3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
二、應該進行價格鑒定的情況
1.既沒有銷售,又沒有明碼標價,但是有可比較的同類產品的
由于犯罪行為人在流通環節隨時可能被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打破,造成既沒有實際銷售,又沒有明碼標價的情況。如果按照行為人從其上手接貨的價格來計算銷售金額,就回明顯的將其必然加價部分漏掉,從而減少其銷售金額,導致對其懲罰力度的降低;如果要將行為人加價的部分計算上,應該加多少又沒有事實依據,不能憑空給行為人加上去。在這種情況下,依據《解釋》的規定,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其依據是,由于偽劣產品的制售成本比合格產品的成本低得多,因此,偽劣產品的最高銷售價格一般不會超過合格產品的市場價格,這樣既可誘惑普通消費者,又能滿足其逐利的需求,因此,立法者的這樣推定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但是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確定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無論是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還是檢察機關的公訴人顯然都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資格和知識,因此,雖然《解釋》沒有要求做鑒定,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要求有關的司法鑒定機構“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中間價格”進行鑒定,從而確定其貨值金額。
2.既沒有銷售。又沒有明碼標價,同時又沒有可比較的同類產品的
《刑法》和《產品質量法》對“偽劣產品”的界定也是不盡相同的,有時甚至不能夠在市場上找到其同類的合格產品,因此。如果這類“偽劣產品”既沒有銷售,又沒有明碼標價(當然,如果有銷售或者標價自然應該按照銷售價或者標價來認定其犯罪金額),就很難客觀的確定其貨值金額。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依據《解釋》的規定,貨值金額難以確定的,按照國家計劃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聯合發布的《扣押、追繳、沒收物品估價管理辦法》的規定,委托指定的估價機構確定。
三、將不應該鑒定的情況強行鑒定的法律后果
在司法實踐中,因為強行鑒定的結果往往是將犯罪金額擴大,有的司法機關為了追求打擊的社會效果,往往會不顧法律的規定,對不應該鑒定的情況強行鑒定。這種強行鑒定的做法,不僅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法律精神,還會帶來法律上的自相矛盾:
1.在已有實際銷售行為的情況下強行鑒定。在偽劣商品的交易的批發環節中,畢竟交易雙方都知道是偽劣產品,行為人在客觀上也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不可能按照合格產品的價格進行交易,但是鑒定的比照對象卻是合格產品的價格,而合格產品的市場價格一般來說都是零售價格。這在客觀上人為將犯罪行為人的交易階段全部推后到終端消費市場,從而毫無根據的擴大了其社會危害性,這是有悖法律的客觀精神的。也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因此,在已有實際銷售行為的情況下強行鑒定必然背離客觀事實。
2.在沒有實際銷售,但是有明確標價的情況下強行鑒定,有可能會形成對未遂犯的處罰重于既遂犯的矛盾現象。依據《解釋》規定,銷售偽劣商品如果是既遂狀態的,按照實際銷售金額計算犯罪金額,而銷售偽劣商品如果是未遂狀態的,應該按照貨值金額來認定犯罪金額。在沒有實際銷售。但是有明碼標價的情況下。由于鑒定價格是比照合格產品的價格來進行估價,其結果肯定鑒定價格比實際銷售價格高許多。
以一起假冒蘇煙銷售案為例,假設上手銷售給下手的價格為每條40元,一共銷售2萬條,而下手接貨后明碼標價為60元/條,經過強行鑒定價格為400元/條:
①對于同樣一批偽劣商品,由于下手比其上手更接近消費者,其犯罪行為的危害性顯然比上手更為明顯,下手的銷售或者標價能夠導致其犯罪金額比上手增加,其刑期也可能更長,這應該是正常情況。
②對同樣一批偽劣商品,在有實際銷售價格或者有標價的情況下如果強行鑒定,那么,鑒定價格肯定會比實際銷售價格或者標價高出數倍,從而導致處于未遂狀態的行為人將面臨比既遂狀態的行為人更重的處罰,形成未遂犯比既遂犯刑罰更重的悖論。
綜上所述,由于犯罪金額是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在已有實際銷售行為或者標價的情況下,是不能強行鑒定的;更為重要的是,價格鑒定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法律上的推定,因此,必須有確實充分的事實依據。這種推定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