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和城市金融機構在信貸風險上產生的不同原因進行分析,得出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應該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管理要求建立起風險控制體系結論,并提出防控風險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城市金融機構信貸風險
一、引言
近年來,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得到了迅速發展,截至2010年11月,全國共組建農村新型金融機構425家。在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的過程中,信貸風險成為其發展遇到的重要問題。由于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之間存在著共生關系(劉光英,2007),農村金融的發展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信貸風險對于農村新型機構的發展構成了最大最直接的威脅。因此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對農村新型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的防控,更好的發揮農村金融對于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所在。
二、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和城市金融機構信貸風險形成的對比分析
1.準入門檻不同。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0萬元人民幣,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金不得低于100萬元人民幣。而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金不得低于10億元人民幣。城市商業銀行在應對各類信貸風險時,可以調動大量資金來處理出現的信貸風險損失,這些損失給銀行帶來的影響也相對較小。準入門檻的降低給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帶來了潛在的威脅,其應對風險能力遠不及城市商業銀行。
2.貸款對象不同。農村新型機構貸款對象主要是大量的農戶和一部分中小型企業,既沒有以往的信用記錄,也沒有完善的財務及產業發展系統可供評估,更沒有相關專業的評估對其進行評估(王建英,2009)。借款人生產規模較小,應對各種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違約的可能性也較大;并且借款人一旦違約,其抵押品難以及時變現,對于農村金融機構資金的流動性構成了威脅。而城市金融機構的貸款對象主要為城市居民和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企業。城市居民有著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在違約的情況下銀行也能將其抵押品(如房屋。車輛等)及時變現收回。
3.內部組織結構不同。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在內部管理和法人治理結構上與現代的商業銀行相差較遠,同時內部缺乏有效的信用評級系統和信用風險管理體制,貸款業務中存在著大量的盲點。內部組織結構的不完善帶來了風險控制的漏洞。城市金融機構內部組織結構比較完整,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風險監督機構。
4.操作人員素質不同。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由于地處偏僻,工作環境和待遇相對較差,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村鎮銀行的工作人員主要是在當地招聘,工作素質相對較低。由于農村中的貸款次數較多,貸款額較小,加之金融人才奇缺,因此貸前調查,貸款審查,貸后跟蹤管理等工作還很不到位,一人多職的現象經常發生。而城市往往會有比較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優越的待遇,城市商業銀行能更加容易的招納到所需要的人才,能夠保證工作按部就班的完成,而不會省略貸款中的諸多環節。
5.行政干預力度不同。為實行某項政策。當地政府很可能利用行政權力調整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貸款方向。由于這種非市場化運作,村鎮銀行可能會因信貸風險導致經營損失而成為當地政府實行某項政策的犧牲品。目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均為股份有限制企業,有一套現代銀行管理和運行體系,政府不能干預銀行的具體運行,不會強制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不會因此而帶來信貸風險。
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防控風險的建議與策略
1.增資擴股,擴大自身規模。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增資擴股來擴大自身規模,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首先是發起人應該實現多元化,可以適當的吸引民營資本的進入;其次是在成立后繼續吸納資金進入,擴大規模。
2.對貸款對象多做努力,從源頭上控制風險。首先要對貸款對象進行信用教育,讓他們有主動到期還款的意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保險,降低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因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損失;最后要對農戶進行生產指導,村鎮銀行等進入機構可以與相關技術部門或農業企業合作,為農戶提供生產上的指導,使得農民的投入能回收,并且盈利,這樣農戶自然有錢可換。
3.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評級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內部組織結構,包括董事會,監事會以及風險管理部門等城市金融機構具有的組織結構和監督體系,防止因工作疏忽帶來風險。
4.建立職工培訓機制,提高職工的素質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可以相應提高其待遇,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來經營其業務和進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必須憑職業資格證上崗,建立起內部培訓機制,定期對職工進行培訓,使他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5.政府減少干預。地方政府的認可是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必要條件,因此政府完全不干預其成立設立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實際的過程中,政府只能從宏觀對其進行指導,不能在具體業務上干預其運行和管理,以防止因政府干預而帶來信貸風險造成損失,影響其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凌云,劉忠欽,對村鎮銀行信用風險防范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8
[2]趙洪丹,李海紅,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與對策[J]時代經貿,2007(88)
[3]王建英,王秀英,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運行風險及防范[J]金融經濟,2009(4)
[4]朱新蓉,宋清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5]石漢祥,商業銀行風險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