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指出自由貿易的本質是資本的自由。從自由貿易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發達國家推動自由貿易的動因是維護其自身已經取得的工業壟斷優勢,獲得壟斷利益。歐洲的大蕭條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現象印證了馬克思的論斷,使我們認識到自由貿易有可能導致貿易的貧困化增長。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克服了金融危機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馬克思的自由貿易觀對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整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自由貿易 貿易條件 產業結構調整
一、馬克思關于自由貿易的論斷
1848年1月9日,馬克思在布魯塞爾民主協會的公眾大會上發表了《關于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馬克思除了繼續肯定自由貿易外,也對自由貿易派的觀點進行了批評。這個演說較為全面的反映了馬克思自由貿易觀的核心。在演說中,馬克思針對自由貿易派所宣揚的所謂“廉價的面包,高額的工資”,指出:“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不管一種商品交換另一種商品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雇傭勞動和資本的關系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那些自由貿易的信徒認為,只要更有效地運用資本,就可以消除工業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對抗,他們這種信任,這是令人莫解”;“自由貿易是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條件。只有實行自由貿易,蒸汽機、電力、機器的巨大生產力才能夠充分的發展”;“隨著經濟學家們的前提,即自由貿易的實現和成為現實,勞動商品的這一規律,即最低工資的規律也就顯現出來。因此,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全部否定以自由貿易的假定作基礎的政治經濟學。或者就同意說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工人一定要經受經濟規律的全部災難”。并且,馬克思深刻揭示了自由貿易的實質,指出:“不管商品相互交換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雇傭勞動和資本的關系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即使自由貿易在世界各國之間建立起友愛關系,這種友愛關系也未必更具有友愛的特色。把世界范圍的剝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愛,這種觀念只有資產階級才能想得出來。在任何個別國家內的自由競爭所引起的一切破壞現象,都會在世界市場上以更大的規模再現出來”。馬克思最后總結說:“……但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總結馬克思對自由貿易的論斷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為自由貿易的本質是資本的自由。為了創造世界范圍內的剝削。馬克思透過現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即資本的活動。按照馬克思對資本的認識,資本不是物,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從現象上看,自由貿易只是不同國家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易,或者擴大一些,是各種生產要素在各國間的自由流動。但從實質上看,自由貿易所代表的是資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世界范圍的擴大,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推廣到世界各地。他強調“在每一個國家內,一個階級是如何犧牲另一個階級而致富的”,而在國外,則是“一國如何犧牲別國而致富”。
馬克思認為自由貿易制度有助于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由于實行自由貿易,資本家可以得到更廉價的商品來維持工人的生活,而自由貿易政策有助于避免資本主義商業危機的產生。
最后,馬克思指出,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也只有在這種革命的意義上馬克思才贊成自由貿易。
二、從馬克思的論斷看自由貿易制度歷史發展的動因
馬克思關于自由貿易的論斷是針對19世紀英國經濟發展做出的。歷史上英國的“重商主義體制”,其本質特征是貿易保護和國家干預。19世紀中葉英國轉向自由貿易。例如,英國在1841年~1846年間,共廢除了605項關稅,并降低了其他1035種關稅的稅率。又于1846年廢除“谷物法”,1849年廢除“航海法”,1860年與法國簽訂了“科布登一舍瓦利耶條約”。英國實行自由貿易制度的動因就在于馬克思指出的“壟斷”二字,即英國相對于其他國家所擁有的壟斷性工業優勢。才是其貿易政策發生轉向的根本原因。
英國發生這一歷史性轉變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英國經過發展已經取得了領先于歐洲其他國家的顯著工業優勢。1815年,英國已經初步完成首輪工業化時,歐洲還幾乎完全處于手工階段。
其次,英國希望通過自由貿易緩解國內矛盾。由于遭受戰爭破壞的歐洲大陸無力消費英國制成品,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又未得到實質性的開發,導致資本主義危機的爆發。英國希望通過自由貿易借國際市場來緩解國內矛盾。
第三,英國希望通過自由貿易阻止其他國家對制造業的保護,維護自身的壟斷地位。拿破侖戰爭結束后,許多歐洲大陸國家采用貿易保護手段來扶持自己的制造業。英國決策者期待利用自由貿易的規則,把其他國家吸引到一種只能以初級產品交換制成品的依附關系中,以達到長期壟斷工業生產的目的。
三、自由貿易有可能導致貿易的貧困化增長
無論是英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還是美國主導的貿易自由化都聲稱,對于一國來說最佳貿易政策的選擇是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不加干預和限制,允許商品自由輸入和輸出,在國內外市場自由競爭的自由貿易政策。它可以消除生產和消費的扭曲,避免保護政策帶來的效益損失,使得貿易雙方受益。但自由貿易發展的歷史來看。歐洲的大蕭條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下降都印證了自由貿易從根本上更有利于處于優勢地位的發達國家,而金融危機的爆發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發達國家只能利用自由貿易緩解商業危機,但不能克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避免經濟危機的產生。這些現象都從不同方面印證了馬克思對自由貿易的論斷的正確性。
所謂“貧困化增長”是指:根據自由貿易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或密集使用該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但如果一個國家程為某種商品的貿易大國,占有該商品的世界市場的大多數份額,當這個國家由于技術進步或資源供給的進一步增加使得出口商品供給大量增加時,在市場需求彈性不大甚至是完全無彈性的條件下,就會導致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使得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福利水平下降。
從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也不容樂觀。以我國的外貿發展為例,我國的對外貿易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支持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進出口結構低級化、貿易條件總體下降、加工貿易增值鏈較短等問題,反映出貿易對經濟和福利的較低的貢獻度。有學者通過對1981年-2007年中國貿易條件變動趨勢的測算發現:中國總體價格貿易條件、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和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都呈現了下降的趨勢,每年下降的速度分別是4.6%、2.6%和5.1%。中國價格貿易條件與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價格貿易條件就會惡化1.616個百分點。工業制成品出口比例與中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化之間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即工業制成品出口比例的上升是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雖然我國貿易條件的下降并未顯著影響到我國的貿易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貿易效率和貿易利益。所以學者提出,在貿易自由化的同時,我國必須趨利避害,避免對外貿易的貧困化增長。這一變動趨勢也印證了馬克思對自由貿易的論斷即自由貿易的本質是資本的自由。
而從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來看,自由貿易的發展并沒有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而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人最初人們認為,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危機,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學者們意識到美國不當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松懈只是這場危機的表面原因。運用經濟技術學、經濟管理學、消費心理學只能講清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但無法講清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的今天,它的基礎仍然是雇傭勞動制度,一切紛繁復雜的現象并沒有超越這個基礎。資本主義自身固有的矛盾并沒有改變。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國新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基本矛盾的對抗性爆發才是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許多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古典危機與當代危機并無本質不同,都是生產過剩危機。金融危機的根源并未超越馬克思的邏輯。
四、馬克思自由貿易觀對中國產業政策調整的現實意義
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撿錢領導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展望未來,繼續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克服金融危機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實現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馬克思主義理論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第一,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全面防范和規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和沖擊。
如前所述,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層次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和避免的。從總體思路而言,國內許多學者認為,要從制度、體制和操作技術三個層面全面防范和規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和沖擊。“只注意體制層面而不注重制度層面的防范是無法扼制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全面防范和規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我們的沖擊。”“應正確認識、妥善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市場經濟自發發展與政府宏觀調控、金融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第二,認清自由貿易的本質,調整產業結構,防止貿易條件的下降。
馬克思已經深刻的揭露了自由貿易的本質。雖然今天的世界政治經濟與馬克思的時代相比發生了許多變化,但馬克思的論斷仍然具有積極的警示作用。自由貿易的本質是資本的自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張自由貿易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它們已經取得的優勢壟斷地位。作為發達國家。即使是在取得壟斷利益之后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實用主義的,有選擇的適用自由貿易政策。面對危機,新的馬上抬頭貿易保護主義的利器。所以,發展中國家,應當靈活制定本國貿易政策。
另外,我國生產的產品多為技術含量較低的低附加值產品,這使得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的技術依賴度。要擺脫發達國家的技術控制和產能膨脹型的增長模式,就必須發展科技和教育,提供人力資源的質量。努力培育技術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
第三,應當正確認識中國已經取得的經濟成就,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目標。
2010年1月10日,海關總署公布了一組遠超人們預期的數據:中國2009年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22072.7億美元。其中出口12016.7億美元,進口10056億美元。而根據德國批發和外貿協會的估算,德國2009年出口總值為11700億美元。
和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發展中采取了出口導向型戰略,多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出口一直支撐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為中國從一窮二白到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工業基礎提供了資本和技術要素的支持。我們不能否認出口的貢獻,但是也要時刻銘記:中國的出口至今仍以中低端勞動密集型以及中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中間產品為主,實質上主要供給的是西方的廉價生活必需品和初級工業機電制成品。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參與的是低利潤的加工制造環節,巨額出口數據的背后是僅僅分得微利的尷尬事實以及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代價。所以,要科學發展,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的調整是大勢所趨。
綜上,我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當前應當積極及時地調整產業結構與產業發展政策導向,發達地區應將單一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擴大內需與發展外向型經濟并重的雙重模式,防止自由貿易的“逐利”本質導致的貿易貧困化現象的發生。切實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又好又快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梅俊杰:自由貿易的神話:英美富強之道考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3]李漢君孫旭:中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趨勢與出口商品結構——基于1891-2007年的時序數據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3)
[4]劉志永孫建中:我國貿易條件與貿易收益研究——基于貧困化增長理論的思考[J]理論探索,2009(1),
[5]舒展:我國學者關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8)
[6]趙磊:金融危機的根源并未超越馬克思的邏輯[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2009(2)
[7]王偉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和原因[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
[8]逢錦聚: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N],人民日報,2008-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