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游客蟬聯“法國購物王”稱號的新聞引起了輿論熱議。從內地游客在香港用手推車買化妝品、在拉斯維加斯包場購物,到2010年中國游客在法國購買免稅商品總額達6.5億歐元(約合61.3億元人民幣),消費力“外流”現象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境內外價差是主要原因
每次快到了回國的時候,在美國留學的張凱悅都會拿著家人、朋友開出的長長購物清單“按圖索驥”集中采購各色商品,“最多的是化妝品,還有手袋和數碼產品。”
差價大是不少人熱衷于境外購物的首要因素。上海一家公司的職員李娜的化妝品幾乎都是從境外“飛”過來的。“倩碧的面霜。香港專柜的價格是330元港幣,內地的價格是450元人民幣。再加上香港常有的促銷和現在倒掛的匯率,在上海買一瓶的錢有時在香港能買兩瓶了。”
上貨新和服務態度好也是國人選擇境外消費的重要原因。“我幾次發現自己在品牌做季末促銷的時候購買來的手袋,在中國專賣店里卻赫然陳列在‘新品區’。”張凱悅說,“國外的購物環境也比較好,無論是退換貨制度的保障還是工作人員專業的服務態度,都使得購物的過程更加放心和愉快。”
境外購物消費主要由出境旅游采購和“境外代購”組成。根據國家旅游局的數據,中國2010年出境旅游人數5400萬人次,旅游花費480億美元,人次支出約合人民幣5800元,是國內旅游人次支出的11倍。以購物支出占旅游總支出的比重50%計算,出境購物的花費達到240億美元。而據2010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0年境外代購的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120億元。其中化妝品、奢侈品居多。
消費力出逃,“受傷”的不僅僅是流失的關稅。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商務部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大量的從境外采購帶回來的商品都沒有計入到海關統計里面,這實際上導致了對中國的進口低估了數百億美元的規模,也就會影響到對于貿易平衡的判斷。
打好“組合拳”減少外流
專家建議,制止國人消費力外流問題。需打出“組合拳”。除了要從降低關稅、減少流通環節、創新消費模式、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等方面著手,更要注重打造“原產地形象”,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國民族品牌。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晁鋼令認為,要改變自前消費者對國外品牌的偏好,最根本的是要做強民族品牌。“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不僅要有高質量的產品,提高高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度,滿足他們對身份感的追求,還要求我們的政府保護‘原產地形象’。”晁鋼令說,
“政府可以考慮在我們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做產業綜合性的投入,加強宣傳,培育成具有‘原產地’特性的品牌集合群。”
姚堅此前也表示。應進一步給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外資的運營企業創造一個好的國內分銷運營環境。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認為,應借鑒海南島模式,推廣離境退稅、機場免稅商店等模式,將國外游客的消費也“留”在國內,促進商業環境的整體轉型。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等專家建議,進口產品的稅率調整要一步一步來,不能搞“一刀切”。事實上,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降低進口商品的稅負。根據此前海關總署簽發的《進境物品稅調整方案》規定:自2011年1月27日起,計算機、視頻攝錄一體機和數字照相機等信息技術產品稅率從20%降低到10%。關稅降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