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記》,明代陳繼儒所著。是一部流傳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文玲瓏剔透、短小精美、言近旨遠、引人深思,被稱為“中國人修身養性”的必讀書。
讀史要耐訛 字,正如登山耐仄路 ,踏雪耐危橋,閑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此方得力 。
——摘自《小窗幽記》第一四九篇
【注釋】①訛:錯誤。②仄路:隘路。③得力:進入佳境。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所以,讀史需如登山踏雪、閑居看花,要能忍耐。忍其錯耐其誤,正如登山時忍得山間隘路,踏雪時忍得雪下危橋;正如閑居時耐得人世俗,看花時耐得酒劣。如此,方能讀得通暢,入得佳境。
讀史需耐,其實收收納納的人生,又怎一個耐字了得。如,初生時需耐,耐磕磕碰碰,耐枝枝蔓蔓,風雨兼程,人在耐中強健茁壯起來。如,求學需耐,耐尋尋覓覓,耐衣帶漸寬,寒窗苦讀,或能“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相戀需耐,耐你思我想,耐起伏跌宕,洶涌澎湃,愛在耐中剖石見玉。工作亦需耐,耐進進退退,耐酸甜苦辣,上下求索,得失從耐處水落石出。
世上善立身者亦都善耐。姜太公耐山高水長,垂鉤而釣,創造的是周代商立的千古神話;陶淵明耐空山寂寞,種豆鋤禾,留下的是萬世芬芳。“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應是耐的最高境界。
當然,耐不是逆來順受,不是唯唯諾諾,而是轉移的藝術。人生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無法改變,如此,與其恨,不如耐,生活往往因耐而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