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文針對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有效實施的問題,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探析其策略:一、自選閱讀素材;二、引導潛心悟讀;三、尊重質(zhì)疑問難;四、多元發(fā)展評價。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有效實施
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能夠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fā)展思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在新課改實施的今天,如何提高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效率是值得每位教師深入思考的話題。
一、自選閱讀素材
教學實踐表明,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習慣有關。《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目標特別強調(diào)閱讀者的個性體驗,如“拓寬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等。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和不同興趣愛好,在為學生提供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在一定范圍內(nèi)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允許學生根據(jù)興趣來選材和組建閱讀小組,進行閱讀實踐。由于感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內(nèi)容是自己選定的,每個學生的閱讀都是積極主動的,都有個性化理解。
二、引導潛心悟讀
德國美學家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我們常說“口誦心惟”。這里的“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課堂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讓學生以讀為手段在書中“走幾個來回”, 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文中美麗的情境,在潛心讀書中,進行認讀、體悟、融情、碰撞和思索,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例:筆者教學《望月》一文第1小節(jié)時,首先讓學生充分認讀課文,通過反復練讀達到“文通字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描寫月光的語句進行潛心悟讀,并引導學生交流喜歡的原因,以此幫助學生再現(xiàn)畫面,體會意境。如“月亮出來了,安詳?shù)赝聻⒅那遢x。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等等。在學生選擇好自己喜歡的語句的基礎上,教者再為學生配上柔柔的樂曲,圖文結合美美地賞讀,在賞讀中進一步感悟語言,形成語感。通過配樂美讀,那皎潔的月光仿佛灑向了孩子們那稚嫩的心靈。
三、尊重質(zhì)疑問難
古人云:“學貴有疑,有疑才有進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碧K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眴栴}和疑惑既是學生語文學習求知的興奮點,又是教師誘導學生熟讀精思的良機。教學實踐表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較普遍,功效較顯著的教學手段就是質(zhì)疑問難。例:一位老師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在引導學生讀通讀透課文的基礎上,許多同學做到了大聲朗讀,自信朗讀,有情朗讀,一位學生針對“中部鑿井法”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既然中部打豎井可以增加工作面,縮短工期,那么就應該多打一些豎井,不是更好嗎?問題一出,立刻引來了諸多同學的爭議。見此情況,教者順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問難,教者采取了尊重的態(tài)度,積極引導學生圍繞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在系列的思維碰撞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思想啟迪,求異、發(fā)散思維在逐漸升華。
四、多元發(fā)展評價
以往我們對學生進行閱讀評價時,常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朗讀、默讀、略讀、精讀、探究性閱讀的水平,總是要求學生達到統(tǒng)一的標準。同時,對于學生毫無激情的朗讀,教者并沒有給予評價及指導,如此閱讀評價的缺失導致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喪失。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對閱讀的評價,倡導的教育評價應以人為出發(fā)點,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fā)展與提高的過程。從而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能獲得最大的發(fā)展。具體舉措:(1)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新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更要求我們教師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溝通、協(xié)商,了解學生的處境與需要。以筆者的具體做法為例,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特別注意學生閱讀的個體差異,經(jīng)常采用分層次評價:首先,根據(jù)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同,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其次,確定A、B、C三個層次的不同評價標準;再次,除了用激勵語言多加鼓勵以外,還運用如“A”、“☆☆”等代表激勵的符號。如此分層次評價,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學習的樂趣,促進了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2)讓學生參與評價。傳統(tǒng)的閱讀評價往往都由教師來完成,如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指導學生學會自評或互評,讓學生參與閱讀學習評價,從而使學生能在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前進,成為一個自律學習者。
總之,在今后的閱讀課堂中,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地探索,小心翼翼地呵護,必然會迎來個性化閱讀教學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呂四鎮(zhèn)桂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