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總是對與兩性、婚姻有關的事物特別關注,看到這樣的新聞就隨手留下。當我將它們分門別類放在一起時,忽然發現,這些林林總總的情感見聞,分明是我們這個多彩時代的一部分生動記錄。
——焦點芳談
婚姻“亞健康”逼近都市人群
目前有一部分夫妻雖然存在著法律意義上的婚姻關系,卻沒有完整的家庭生活和夫妻關系,游離于已婚者和單身族之間。這是個非常狀態下的人群,社會學者稱之為“亞婚姻群體”。
在外人眼里,40歲的劉先生事業有成,妻子賢惠善良、持家有方,孩子成績優秀,然而,這個“幸福”家庭實質上卻危機重重。劉先生上大學時與只有初中文化的妻子相愛,結婚后,夫妻倆沒紅過臉沒吵過嘴,但是兩人很少交談,對同一問題很少達成共識。在家里,除吃飯時在一起外,他們一人一個房間,互不干涉,就像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劉先生坦言從來沒想過離婚,“為了讓我安心工作,妻子付出太多,如果我在事業有成時和她離婚,外人會不會認為我是‘陳世美’,可這樣生活又實在痛苦,妻子對于我而言更像是保姆。”
在記者接觸的一些人中,不少人都處在婚姻的尷尬狀態。
心理專家張聰沛指出,與正常、健康的婚姻相比,“亞婚姻”的表現形式有一些共性:在聚少離多中走向“亞婚姻”;在移情別戀中出現“亞婚姻”;在家庭暴力中滑向“亞婚姻”;在命運沉浮中催生“亞婚姻”。
社會學專家董鴻揚指出,“亞婚姻”狀態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雙方感情復合;二是婚姻走向破裂。兩個性格、文化和生活環境不同的人結合、生活在一起,必然會產生矛盾,關鍵是怎樣對待矛盾。首先要加強溝通;其次要注重心理調適,及時自省,調整好心態;最后要提高警惕,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總而言之,婚姻出了問題還是要及時“醫治”為妙。(新聞來源:中國婦女報)
男易娶 女難嫁——離婚男女,再婚之路有多遠?
“我要找個比自己至少小10歲的。”42歲的生意人林先生離婚后給自己定了這個“條件”。他認為男人越成熟越有人愛,而女人恰恰相反。一年后,他找到了一個小自己10歲的未婚女。相親時,對方看上林先生忠厚老實、事業有成,并不介意他帶著孩子。林先生說,現任妻子雖然比他小很多,但很顧家,對他非常依賴,讓他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
孫女士離婚后,親戚給她介紹了一位企業老板,對方42歲,第一次見面,兩人很投緣。第二次見面時,孫女士如實講述自己的不幸婚姻,當說到兒子時,對方臉色“唰”地一下白了,約會也在尷尬中草草收場。孫女士說,之后的幾次相親,男方一聽說她帶著兒子都嚇跑了,這深深刺傷了她。
浙江信泰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振仕認為,初婚男女離婚后,男性往往仍然掌握大部分家庭財產,而女性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般只關注家務,對財富積累和事業發展不太在意,從經濟上看,再婚時男性具有明顯優勢,往往能找到年齡相對較小的配偶;而女性恰恰相反,由于世俗觀念作祟,一般男性在找對象時更希望女方是單身的,不希望被其他因素拖累,此外,在再婚的家庭里,經濟和孩子是矛盾點。
再婚者要從感情和心理上接受離婚的現實,反思和重新評價自己過去的表現,找出誤區,改變自己,重塑再婚的信心。全面了解再婚對象的優缺點,彼此尊重,多溝通,努力去適應對方,信任對方。(新聞來源:瑞安日報)
形形色色
《京華時報》報道,2008年底,女子張某與有婦之夫王某認識并同居,2010年,王某與妻子離婚后,沒有與張某結婚,反而在今年春節過后中斷了與張某的來往。
2011年5月,張某持20萬元欠條起訴王某要求其還款。庭審時,王某解釋說,與張某交往時,每次吵架后他都會寫欠條,一共寫了五六張,都是開玩笑寫的,兩人之間并不存在真正的借貸關系,而且在分手時他給了張某3萬元補償費。因張某對借款資金來源等關鍵性問題的陳述前后不一,而且也提交不出任何其他證據加以佐證,懷柔法院調查后發現雙方并非真實借貸關系,判決駁回張某的起訴。
《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南安普頓的一對夫婦在經過了28年的訂婚長跑之后,終于在退休之后“抽時間”結婚。新郎埃文·布朗現年63歲,妻子芭芭拉55歲,兩人都在醫院工作并于28年前訂婚。28年來,由于工作繁忙,只好把結婚計劃一再推遲。退休之后,這位新娘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用“軍事標準”制定結婚的每一個步驟。上周五,這對情侶終于完成了婚禮,成為夫婦。
《華商報》報道,西安南郊有座立在路旁的廣告牌,高約28米,廣告牌上有一行醒目大字“鞏戈,你愿意娶我嗎?”該廣告是5月23日下午安裝,平均價格一天將近2000元。
經多方打聽,記者聯系上廣告中的女孩。女孩叫張怡,26歲,西安人,她說自己和男友鞏戈大一時就在一起,到現在剛好6年,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張怡于今年5月參加了一個愛情宣言活動,有幸被選中了,一家地產公司幫她掏了這筆廣告費。“他這人挺悶的,工作忙,也不懂得浪漫,希望這塊廣告牌能讓他感動,讓我幸福。”
25歲至35歲女性居多 解讀職場“隱婚”心態
近日,影片《隱婚男女》引發白領們對“隱婚”的熱議。據了解,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一個“隱婚”群體,年齡大多集中在25歲至35歲之間,以女性居多。
31歲的白領謝女士是上海職場“隱婚族”的一員,她稱隱瞞婚姻狀況是為了增加職場上的競爭力。她原先所在公司的老板更喜歡重用未婚女員工,工作兩三年的新人都升職了,而謝女士卻還在原地踏步。跳槽后,吸取教訓的謝女士從不跟同事談論自己的家庭生活,上班時也不戴結婚戒指,總是刻意跟未婚的女孩子們混在一起。謝女士發現很多客戶也更喜歡與未婚的年輕女性打交道,已婚婦女似乎失去了魅力,這讓她更堅定了成為“隱婚族”的信念。
記者采訪調查,發現隱婚者的心態不外有三:一,怕被同事冷落。二,怕受領導歧視。有些老板認為,已婚的人容易封閉自己而不再追求進步,在工作上也不再表現得積極主動。因此,企業常將需要熱情和活力的工作安排給負擔相對較輕的單身員工。三,婚姻狀況是隱私,這種“隱婚”心態與職場無關,就是認為結婚是個人隱私沒必要公開。
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研究員表示,不可否認,婚姻對女性的事業影響比較大,所以“隱婚”也許會對女性的求職、升職帶來一定幫助。但是“隱婚”不應成為一種常態,否則《隱婚男女》中“隱婚”白領被同事追求,導致配偶妒忌懷疑的情況就可能出現,這樣既會影響婚姻穩定,也不利于職場的發展。
因此,當職場女性由于工作需要選擇“隱婚”時,一定要明確告訴丈夫,相互協調,以不影響家庭和睦為前提。(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