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兩件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一件是在德國漢堡發現變異的大腸桿菌病毒,導致多人死亡;另一件是臺灣數百家食品飲料生產廠家在添加劑中違規使用塑化劑,以此替代棕櫚油,致使數不勝數的消費者在渾然不知中蒙受傷害。因多家涉案企業在大陸或設廠或有密切貿易關系,所以,大陸衛生、防疫、質檢等部門迅即開展了塑化劑與食品安全的專項大檢查,避免臺灣企業劣跡的重演,扭轉中國食品安全長久以來的被動局面——
在最近讓整個歐盟都不得安生的大腸桿菌病毒蔓延和臺灣飲料驚爆塑化劑兩個震驚世界的危機中,接連傳來一好一壞兩個消息:好消息是,中德科學家聯手攻關,基本搞清了在德國漢堡發現的大腸桿菌病毒的內在機制,受到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全球性好評。世界衛生組織專門機構的負責人與歐盟衛生官員一致表示,中國已成為破譯并幫助應對歐洲急性腸道病疫情的重要參與方,對應對這場危機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貢獻。
壞消息是,據新華社報道,自臺灣發生塑化劑事件后,大陸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對全國多個省市的多種食品飲料進行了大面積抽檢排查,截至2011年6月12日,已發現4家企業8個樣品中檢出塑化劑類物質,它們是:廣州市美益香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番石榴香精、廣東省江門高迪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綠茶粉、液態酥油和蛋牛奶香油、江門市展旺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糕點、杭州溢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桂花香精、綠茶香精、杏仁香精等。其銷往廣東、新疆、河南的14家企業的產品已被控制。廣東省東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因生產含有塑化劑的食品添加劑被查封,涉案的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另外研究人員檢測發現,塑化劑早已滲入北京的地面水體與空氣之中,部分水體污染嚴重。這還僅是北京一市的測量結果。這無疑說明,塑化劑問題在中國大陸由來已久,不然不可能這么快就污染到水體和空氣。
塑化劑真相
塑化劑,大陸俗稱增塑劑,它的英文縮寫是DEFP,為使塑料制品柔韌延展而加入的混合劑,廣泛存在于農膜、塑料袋、玩具、橡膠管中,屬環境激素,可致癌、致畸,并引起男性不育。是比三聚氰胺毒性更強的化學工業添加物。而此次塑化劑事件的緣由是,不法生產商在起云劑(一種廣泛用于食品、飲料的添加劑,可以起到增色增稠的作用)中,以塑化劑替代棕櫚油,使得所有使用該種起云劑的食品飲料受到污染。
對DEHP安全性的質疑,主要來自于它的類雌激素作用,它可能引起男性內分泌紊亂,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生殖能力下降等。特別是尚在母親體內的男性嬰兒通過孕婦血液攝入DEHP,危害更大。有研究表明,孕婦血液中的DEHP濃度越高,產下的男嬰有越高的風險發生陰莖變細、肛門與生殖器距離變短、睪丸下降不全等癥狀。
因此,當下臺灣的年輕母親們焦慮不安,性急者立即退下自己孩子的褲子,檢查他的生殖器有無異常,甚至會用尺子測量睪丸和陰莖的大小,生怕孩子的生殖器官受到傷害。
其實,DEHP對人的損害不僅僅是生殖方面。統計研究發現,與類似物質接觸較多的人群中(例如從事PVC塑料生產行業的人),腫瘤、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其中女性易發生月經紊亂和自然流產,男性的精子活性也似乎受到了影響。此外,它與肥胖癥、心臟中毒等疾病也有某種內在關聯。
香港浸大生物系用白老鼠作進一步研究,發現曾經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的后代以雌性為主,而且其正常的排卵會受到影響,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也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精子數量亦大減,反映“塑化劑”毒性屬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主持這項研究的黃港住教授說,研究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顯示長期攝吸“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較女性大。
黃教授與他的科研組一直在進行塑化劑對人類健康產生潛在影響的調查研究,去年對300名香港市民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在九成九的血液樣本中均驗出有“塑化劑”。由于血液化驗無法追查污染源頭,黃教授解釋說,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類化學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或食物的包裝中”。因為相關機構沒有發布明確的信息,市民進食多時并不知情,而且有關物料易被人類接觸及吸收。但萬沒有想到會有人故意將之添加到食物中,實在令人發指。黃港住教授稱此次事件是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丑聞。
對老問題的新觀點
其實,這次臺灣發生的塑化劑風波,在大陸已然不是什么新問題,而是棘手難除的頑疾,病史也在二三十年之間。
據《南方日報》6月6日消息,衛生部在官方網上就臺灣地區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消費者關心的問題一一作答。衛生部指出,DEH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其攝入量,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一種主要的增塑劑)污染的問題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京師知名人士馬未都先生即刻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出質疑:我有幾點不明白,想問問。一、少量塑化劑的攝入不危害健康,但它有益于健康嗎?二、塑化劑能否遠離食品及食品包裝行業?三、誰負責常態保護公眾健康,一旦發生問題就要出面負責,而不是出面解釋。
“目前還無法知道人體內所積累的塑化劑對健康危害有多大。”廣東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藥品監管人員稱。他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專門針對人體內的“塑化劑”情況所作的毒理試驗,它在人體內的含量有多少,多少含量屬于安全范圍、超過多少量有危害性、危害性是什么等相關研究,均未可知。
令人費解的是,目前持有這種“未知論”觀點的人士越來越多,儼然成了一個時髦的新觀點。與地震預報情形相近似,認為地震無法預報的是科學家、是專業人士:說地震可以預報的是騙子、門外漢。它的弦外之音似乎是,與其憂心忡忡,不如蒙上眼睛做快樂自在的鴕鳥族。
讓人震驚又麻痹的原因
早在數年前便不斷有媒體披露,中國年產DEHP四五十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近1/4,生活中DEHP污染的現象隨處可見,其中以塑料袋和塑料桶的DEHP污染最為嚴重。因為增塑劑不溶于水,而溶于油中。對塑料容器加熱或用保鮮膜包裹含油食品是最容易造成增塑劑污染的做法。
目前多數品牌的塑料桶裝食用油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鄰苯二甲酸二辛酯”兩種增塑劑,而鐵桶裝的食用油中卻幾乎沒有。家庭廚房的抽油煙機上積累的食用油殘渣中,增塑劑的含量非常高,這說明在烹飪過程中,有大量的增塑劑隨著油煙被吸入肺中。
此外,在我們的多種蔬菜干貨中,也檢測出各種“鄰苯二甲酯類”化合物。甚至人體的血液中也含有增塑劑成分,在對130多位老年人的血清檢測中發現,半數以上的樣品都含有“鄰苯二甲酯類”化合物。由此可見,中國的增塑劑污染是水、陸、空全方位的立體式污染,幾乎沒有一方能夠幸免。
談到增塑劑污染蔓延的主要原因時,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員鄭伯成表示,涉及增塑劑的化工產品價格低廉,利潤豐厚。雖然部分公眾隱約知道它有害健康,但又從未聽說誰因為使用塑料制品而損害了健康,久而久之,便產生了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的情況。當然,從政府的角度講,我們宣傳警示的力度不夠,沒有做到大張旗鼓,家喻戶曉。殊不知,少量增塑劑攝入后雖不會令人產生急性中毒的表現,但是經年累月毒性積存,一旦隱患爆發,后果不堪設想。
目前的又一則新聞讓人讀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天津柔道隊為避免佟文事件重演,在訓練館附近建圈養豬,基本做到肉食的自給自足。這可能讓佟文和她的隊友們感到欣慰,還讓運動隊管理者看到了擺脫瘦肉精困擾的希望。
而普通百姓對此卻沒有絲毫的欣慰,有的只是難言的糾結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