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現如今,只要是從十年前生活到現在的韓國人,不管是誰都無法忘記韓國經濟曾經歷過的如同噩夢一般的現實。此次噩夢般的現實正是由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外匯危機所導致的。當時,在泰國、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印度
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連鎖性的外匯危機形勢下,韓國政府的外匯管理政策的不成熟與失敗是導致此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出現外匯混亂的直接原因。然而,負責保持和管理能夠維持國家正常經濟活動的外匯持有額的行政系統并沒有發揮
出其應有的作用。如同企業的倒閉一樣,由于外匯持有額的下跌,造成了外匯支付無法實現的危機的出現,由此引發的
國家信用度下降、韓幣匯率急速下滑等連鎖反應給國際間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同時,韓國政府還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締結了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簡稱MOU),該備忘錄規定了韓國政府
在數年間需要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提出的要求。
此后的十年,韓國社會經歷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外匯危機,全體韓國國民團結一致力爭克服危機。然而,在由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IMF)外匯危機所造成的創傷徹底恢復之前,2007年末,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為起因而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
使韓國社會經濟經受了再一次的考驗。通過對于每隔十年爆發一次的金融危機的觀察,本考旨在對于“當未來社會再一次
爆發其它危機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
二、當今的世界經濟形勢 - 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世界的經濟危機
那么在此首先對于由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事件所引起的全世界的金融危機現況進行一下分析。
由當時的社會投機所引起的次級抵押開始出現了急速的盛行。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呈現了旺市,公民們把房子作為擔保取得貸款以后便開始向房地產進行了投資。抵押公司們對呈現旺市的房地產持有信心,毫無顧忌地貸出次級抵押貸款。直到今天,他們才認識到當時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現象的事實。當這種泡沫經濟現象的氣勢漸漸地消退以后,曾被視為旺市的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房價開始出現暴跌。正如前面所言,次級抵押貸款是以信用等級不高的人為對象而逐漸形成的。
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借助資本自由化而加快了蔓延的步伐。關于其他國家資本的輸入及輸出的制約漸漸取消,隨即,當時投資美國抵押公司的世界各國的投資公司也相繼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流動性難以得到保障。
由此,掌控在世界手中的投資公司的流動性危機接踵而至,6個月之間,在美國國內排行1~5位的投資公司也置身于危險的境地。
三、東亞金融危機的回顧 — 以韓國的案例為主
現在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比美國的次貸危機早十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的情況。
同新興的中南美工業國相比,東亞國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快速的成長,并且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但是東亞7國(中國,臺灣,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中有5個國家因始于1997年夏的金融外匯危機而導致了國家經濟成長緩慢,經濟境況十分不景氣、甚至出現了停滯。1997年7月,泰國首先經歷了貨幣價值也迅速下跌,8月印度尼西亞與菲律賓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9月馬來西亞,11月韓國的貨幣價值也隨之急速暴跌、匯率猛漲,這就導致了這些國家外匯市場的癱瘓,而且他們還經歷了資本的急速外流。除了臺灣、中國、新加坡以外東亞新興國家(以下為 東亞金融外匯危機國)由于各自經濟社會狀況的不同,這些國家爆發金融外匯危機的原因以及該危機的進行過程也略有 差異,并且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以及應對危機時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金融的國際化使得流入到新興工業國的資本迅速增加。這是由于雖然這種國際金融資本對于新興工業國而言,在投資面確實存在著其他的風險,但是高速度的經濟增長率使得高收益率的產生成為可能,所以這些新興工業國也便成為了富有魅力的投資對象及地域。因此,向這些地域輸入的資本開始增加,隨即,這些新興市場國的國內信用也有所提高,并且他們的通貨價值也有所上升。國內信用的提高,引發了經濟過熱,并且房地產及股市的價格也開始上升,于是泡沫經濟(虛假繁榮)現象出現了。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韓國的情況。
在金融市場的不安中存在著由于外匯流動性的不足以及匯率的激增使得外匯危機引發了金融危機的見解。根據該見解,我們可以將韓國外匯危機的導火線歸結于:應對金融不安的根本性對策的缺乏、根據政治圈的利害關系而進行的不完善的應對危機的措施的推進、國際金融市場間的矛盾在金融市場的不安當中的顯露,以及駐香港的韓國綜合金融社外匯資金的不足。在當時,駐香港的韓國金融機構大部分都是短期間地貸進外匯,并中長期地運營資金。但是,在東南亞 — 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這些地區,由于金融危機導致了投資這些地區的韓國金融機構的中長期的投資資金的回收變得不透明化,在此期間,在韓國的金融市場方面,也出現了由以財閥為首的韓國大企業的相繼破產、房地產價格 驟降、股市市場上外國投資者的臨陣脫逃等引發的股價暴跌的現象,由此,金融機構貸出不實的狀況也隨之更加頻繁地發生。
外匯危機產生的原因可以從兩個層面闡述。第一個方面可以概括為隨著國際性的金融現象(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資本移動的加速化而產生的投機資本的流入所導致的外匯危機和資本市場的崩潰。另外一個方面可以闡述為隨著實物經濟虛假繁榮的崩潰而出現的金融機構貸出不實行為的增加所導致的投資者們同資本市場相脫離,并且土地、建筑等實物資產的價值的降低、股價的下降等造成了金融市場的崩潰;在此,由外國投資者的資本撤出所導致的外匯需求的激增使得外匯行情呈現出了攀升的趨勢,隨即便出現了外匯市場癱瘓的現象,金融系統的整體也幾乎陷入了癱瘓的境地,由此危機便發生了。韓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混合了上述兩種原因。并且,可以說是韓國經濟所內在包含的投機行為以及金融機構道德上的松懈導致了金融機構運營者的不負責任以及政府的決策失敗,而且這也加劇了外匯危機的更進一步深化。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韓國的外匯危機是在短時間內韓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不良信貸、對美元需求的增加、政府盲目地實施匯率保護政策,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外匯持有額日漸枯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長期的以成長為主的經濟政策使得財閥們進行了過度的貸款以及過剩的投資,并且依賴于政經聯合的金融慣性使得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不斷地累積,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外匯危機正是在使得“大量的資本伴隨著金融市場的漸進式的開放不斷地外流”這一現象成為可能的脆弱的經濟環境下產生的。
四、兩次經濟危機的主要共同點
在研究與分析這種每隔10年發生一次的兩代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出兩次金融危機所共同具備的幾點原因。
第一,兩者都是泡沫經濟的產物。不管是美國的房地產也好,還是韓國的房地產以及股市市場也罷,他們都是泡沫經濟下的產物。正如前面所說明的一樣,由于關于美國房地產可以很容易地賺到錢的認識的蔓延,造成了人人都去投資房地產,這便使得房地產的價格暴漲,由于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就是泡沫經濟現象的這一事實,導致了繼續投資行為的發生,于是泡沫一點一點地擴大,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這也給投資房地產的全世界的投資銀行帶去了影響,從而使得金融危機擴大為全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10年前的韓國也是因為資本的自由化使得世界資本向新興市場(即韓國)集中,于是開始出現了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現象。在未意識到這種短時間內的房地產價格以及股市市場的攀升其實就是泡沫經濟現象的事實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持續投資便成為了禍根,直至引發了外匯危機。
第二,在未認識到這種泡沫經濟的實質的情況下,通過投機而非投資在短時間內可以取得巨大收益的確信心理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澎湃。每一個人,都有想要賺更多錢的欲望。甚至就連家財萬貫的富翁們也為了賺取比現在還要多的錢而積極奔走。正是始于這類人群的基本心理需求,當時的經濟社會風氣滋長了投機行為。然而,這種投機行為并非通過本人所擁有資產而是通過銀行貸款而實現的,這就使得投機行為越發深化,最終韓國和美國都萌發了經濟危機,并且都承受了數年的痛苦。
第三,對于時代的脈搏(即資本自由化)的應對以及關于未來的準備不夠充分。關于資本自由化這種國際潮流沒能采取適合事宜的對策。僅僅只不過是對于外國資本涌入后投資將被激活、本國經濟也將得以復蘇以及經濟大國的援助抱有了很大的期待而已,實際上卻并沒有具體考慮到外國資本流出以后的情形,也沒有采取特別的應對方案。
第四,兩次危機都是政府不正確的經濟決策的產物。在韓國,由于所謂的政經聯合的舊時代的產物不斷蔓延,并且大企業相互包庇的政策導致了大企業們不再注重企業內在,而是一味地專注于壯大自身外在的競爭。這種外強中干的企業在危機當中往往是無法堅持到最后的。美國也是由于經濟萎縮,政府便開始減少公民的稅收,投資被激活,最終,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泡沫經濟現象,并由此招致了過去的結果。而且,在金融監管,以及金融系統方面也存在著問題。美國的金融監管業務分散到了許多機構,他們彼此并不共享信息,而且也完全不存在對于派生產品的風險性或者價格預算方面的任何檢查。由此,在對于風險的情報了解不足的情況下,將資產集中投資到房地產領域,結果導致了問題的出現。
五、應對未來經濟危機的方案
那么,通過分析上述兩個國家金融危機發生的共同原因,今后,當面臨不知何時即將會發生的其他形式的經濟危機時,我們需要進行哪些準備呢?
首先,公民的個人意識需要改善。在東南亞的連鎖經濟危機的形勢下,韓國國民為了克服危機齊心協力、團結一致。
通過開展“捐金運動”,“籌集美金運動”以及以“節約使用、分享共用、交換互用、再循環利用”為核心的資源節約共享 運動,韓國國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應對金融危機。企業也果斷的實行了結構調整。通過這些努力,韓國創造了僅用兩年 時間便克服了外匯危機的神話。俗話說:“健康應該在健康的時候被重視”。為了防止十年前“亡羊補牢”現象的反復發生, 在經濟狀況良好的時候,個人,企業以及政府應該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其次,應該以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做后盾。據調查,在應對市場時,東亞國要么是普遍沒能采取可以給人以信賴感的舉措,要么是由于政治經濟上的不安導致了應對危機能力的喪失,從而,在經濟合力脆弱之時,外匯危機便隨之產生了。
在應對外匯金融危機之時,同當局政府的安逸性措施相比,積極的、充滿一貫性的政策的推進能力則顯得更為重要。
再次,金融系統應當強化。引發外匯危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由金融機構的道德松懈、經營的無效率性、不透明的金融制度和慣例、金融監管的脆弱性,以及市場規律的失衡導致的金融系統的不堪一擊,企業經營的透明性缺乏,過度的貸款,毫無效率的投資所帶來的企業競爭力的下降,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缺乏內涵的企業數量的增加。因此,隨著企業的這種連鎖性的不實信貸現象的增多,金融機構的信用度也因此下降。所以,關于有必要強化金融系統并且應當推進關于企業財務結構等方面的構造改革的觀點上,大家一致達成了共鳴。盡管在金融系統的強化過程中,政府以及公共部門所起到的作用很關鍵,但是,強化金融市場的目標是盡可能地根據市場來推斷風險、決定價格并朝著市場指向型方向進行 結構改革。
參考文獻 :
[1] 亞洲金融危機與新國際金融體制 : 金勇德 《樸英社》2007. 11. 20
[2] 金融恐慌與外匯危機 : 車明水《Akarnet》 2004. 4. 5
[3] 外匯危機與韓國企業集團的變化 - 財閥的興亡 : 蔣世進 《樸英社》 2003. 12. 20
[4] 韓國外匯危機的原因展開與對付 : 國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飛鳳出版社》 1999. 9. 13
[5] 亞洲外匯危機的發生與原因 : 崔頭列《韓國經濟研究所》1998. 12. 1
[6] 次貸危機的分析與展望 : 新勇商《韓國金融研究所》2007. 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