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后,雖然農村信用社業務快速發展,但信貸業務發展方面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本文通過對農信社的信貸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以確保農村信用社信息系統建設的安全性,從而更加有力的支持支農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 信貸產業 支農服務
中國在加入WT0的經濟發展背景后,市場更加開放,居民信貸消費增加,社會的信用規模進一步擴大,而失信行為的不斷增加,也促使政府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和信用機構的建立。應當看到的是,盡管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已經初步的發展,市場化運作模式也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就全國信用體系的建設狀況而言,這仍然是初步的發展,距離建設信用社會的整體需求,確實仍具有相當大的距離。
一、農信社信貸業務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貸款不良率居高不下
農信社經歷多次改革,雖然解決了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但是問題仍然不少,例如在農村信用社信貸不良率方面,東部明顯要好于中西部,這是由于東中西不同地區之間的政策,社會經濟環境、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在政策方面: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通過基層財政政策和金融機構這兩種方法對農村信用社進行監管,同時地方政府對信用社有較強的指導力。在社會經濟環境方面:農村地區信用缺失表現十分突出,這是由于人們對金融信用缺乏了解,導致信用缺失時常發生。在管理體制方面:由于農村信用社長期缺乏有效監督,導致信用體系未能真正建立起來。
2.信貸內控制的不完善
長期以來由于農信社面向的借款對象大多數是農民,因此借貸具有相對隨意性,缺乏完備的信貸內控制度,尤其體現在:(1)對貸款人身份及還款能力不能真正掌握,尤其是對借款人貸款用途償債能力以及信用狀況的審查都未能真正嚴格按照規定標準執行。這就直接導致了有不良貸款記錄的人在同一信用社或不同信用社可以連續貸款。對于擔保人的主體資格擔及期限審查不準,往往出現無效擔保,使農村信用社遭受損失。(2)貸款責任分配不清。現行農信社的貸款審批往往需要經過信用社正、副主任和及各個部門負責人的同意方可執行,但是,這中間多少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弊端;信貸部門的參與者他們既負責參與貸款調查并且又參與貸款的決策權的制定,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審貸部門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觀意愿的影響,難免出現拉關系,走后門等不良社會現象。(3)貸后檢查停于紙面,不能做到差之有據,查之有理,建立真正有效的貸后完善機制。
3.信貸品種單調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貸款產品出現了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各商業銀行紛紛提出了信貸產品的開發以及提出了一系列為保證信貸產品的政策,而農信社信貸服務一般僅停留在傳統的模式,貸款方式主要以抵押、擔保為主要的形式,但是卻難以滿足農民和中小民營經驗的資金需求。除此之外,金融服務還不夠主動,沒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優勢,缺少新穎,金融服務缺乏創新意識。
二、提高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業務的措施
1.盤活不良貸款
農信社在盤活不良貸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比例仍然較高,而且各地都面臨相似的問題。這就需要根據各地實際的情況,采用確實可行的辦法,逐步剝離不良貸款的做法。對于貸款問題較嚴重的農村信用社,可以通過一起處理的方式,即先由省政府出資建立或成立省聯社這樣一個單獨的經營機構,來一起處理類似的農村信用社存在的不良貸款問題,這樣可以把貸款問題集中處理,提高處理的專業化水平,從法律上將也可以抵制不良貸款的問題,更好地把不良貸款資產回收回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財政資源來幫助農信社核銷不良貸款充實資本金,也可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
2.信用采用適合自身發展的策略
(1)信用社應當根據自身的規模、特點、管理理念等來采用適合自己的計劃和方式。
(2)信用社應該對于以前的錯誤,及時糾正,反思,指定未來的發展計劃。也可以根據成本效益原則,信對信用社關鍵的部門進行改革和再教育。
(3)農村信用社的管理理念要根據國家的大政方針來指定,及時的指導全體員工參與進去,正確理解和貫徹國家的施政方針,提高信息系統運行效率。
(4)信用社的日常工作的開展,應當將關鍵控制點、業務流程和處理規則嵌入系統程序,實現手工環境下的控制功能。要確保操作規范的可實施性。對異常的或者違背內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數據,應當設計由系統自動報告并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3.建立健全法制建設
我國農村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建設過程中既要注意構建法治,更好注意遵守法律法規,保證農村信用體系制度的健康穩定快速地發展。從現實的工作情況考慮,我國的農村信用社立法工作是一個長期漫長發展的過程,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就要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前提和保障。在我國的實際情況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來頒布多部法律和多種政策來配合執法部門、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組成結構協調、功能合理、層次清晰、動態明晰的法律法規體系。
4.建立農村信用社健全的管理體系
建立健全農村信用社管理體系應該主要是建立農村信用管理體系。農村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它的建設主要從兩方面來著手:一是自身的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誠信經營的管理理念和科學的手段;二是對于農村信用社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規范市場的競爭秩序。建立政府管理的信用體系,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是制定宏觀的規則,做好細化,培育市場需求的東西,加強信用社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管理、提供方便的基礎服務;二是提高政府影響力,推進政府的誠信建設工作的開展,以黨政機關的誠信服務來帶動全社會的誠信建設活動。政府和農村信用社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
5.培育現代信用服務體系
完善的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必須有健全的信用服務部門來作為組織保障機構。大力發展和培養一批有較高執業資質和道德水平良好的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一提高農村信用社的公平公正的市場運作化得以進行。可以成立行業合作協會,制定行業的規劃和達到的標準、行業的各種規定要求;提出合理的立法方案或委托研究立法會提出有關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草案,協調農村信用社與政府及各部門之間的合作關系。在處理政府管理部門與農村信用社服的關系時,要始終堅持實行政府倡導,信用社運作的市場化模式,各方面、各部門都協調發展。國家設立信用基金,對滿足條件的、各方面基礎比較好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資金上的優惠。
6.發揮農村信用社體系的正常保障作用
農村信用社可以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使信貸不誠者付出與其失信行為相應代價和損失;可以借其交易中失信者的不誠行為或經濟生活的失信行為,用法律手段予以解決,農村信用社向當事人的交易雙方、雇主、授信人和政府機構有償提供信用調查,讓失信者的記錄公諸于世,讓失信者從此有所顧忌,并告誡其他有僥幸心理者,這種方法是自取滅亡,再明確規定對失信者行為的經濟處罰,使失信者付出慘痛代價。這樣也可以提升農村信用社提應對風險的防范能力。農村信用社的信用風險存在于經營交易的全過程之中,從最初的客戶開發、合同簽訂到最后一步,信用社隨時都可能會出現信用風險問題,為提高信用風險防范能力,可以通過引導企業建立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內部授信制度和應收帳款管理制度等辦法,提升信用社的信用管理水平。
三、結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農村信用社主要承擔了其社會風險,所以,有關部門加強指引農村信用社有效發揮信用功能和防范信用風險的作用。尤其在我國在加入WTO市場以后的背景下,農村信用社將和國際接軌,同時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挑戰,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村信用社自身所在的環境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村信用社管理科學有效的管理在這一個大的市場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成為決定市場環境下的重要資源之一。為加強農村信用社的監管力度和提高農村信用管理制度:就能指導農村信用社加強的自我信貸控制能力,有效防止借貸者可能出現償債能力不足以及不履約等情況的發生,進而逐步提高農村信用社的借貸支農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蘭芳:農村金融是建設新農村[J].中國金融的命脈,2008年第8期
[2] 余志海:農村信用社創新信貸產品及信用管理探析[J].2010年第5期
[3] 謝磊等:農村信用社加強信貸管理的對策[J].南方金融,2009年第5期
[4] 馬永偉:農村信用社信用貸款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海南金融,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