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概述,并對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對我國反壟斷法的完善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知識產權 反壟斷法 關系
一、知識產權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
知識產權是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創造成果和經營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利范疇,是產生于精神領域的非物質化的財產權,知識產權之無形是相對于動產、不動產之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處分形態:首先,它不發生有形控制的占有;其次,不發生有形損耗的使用;最后,它不發生消滅知識產品的事實處分與有形交付的法律處分。知識產權具有的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的特點,使其所保護的無形財產權益不同于一般意義上反壟斷法所保護的有形財產權益。
反壟斷法是國家對市場主體以排斥和限制競爭、控制市場為目的的而實施的反競爭行為進行規制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看似所保護的權益有所沖突,但實際上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穩定,經濟健康發展。從表面看,知識產權法意在維持知識產權人的一種壟斷地位,使其享受利益并排斥他人干涉,而后者則意在限制或破除壟斷,維護市場有序競爭。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知識產權本身的“壟斷”,并不是《反壟斷法》所禁止的壟斷行為。知識產權是對權利人利益的一種確認和保護,只有當其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時,才能產生經濟效益。而《反壟斷法》所禁止的壟斷行為是濫用知識產權導致的壟斷行為。
知識產權保護與反壟斷之間的關系復雜,理論上一般認為,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功能上的一致性和方法上的沖突性。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具有一致性,首先表現在他們對競爭的促進上。在現代社會中,競爭能促使經營者提供的產品與其他同行業競爭者相比,具有可區別性特征,消費者可以對同一類產品做出多種選擇。提供可區別的產品,也是經營者的競爭策略之一。可見,競爭能通過促進產品的差別化,影響經營者的市場集中度,遏制壟斷的形成。另外,有效競爭狀態下,經營者的進入與退出時完全自由的,也即市場主體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參與市場競爭以及與誰進行競爭等,這種出入自由有助于資源合理流動,打破市場非均衡狀態,優化市場結構。而財產權的確認是市場競爭的前提,沒有獨占性的財產權,市場機制就不能發揮作用。知識產權本身雖然也是一種壟斷,但是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智力成果,通常是發明創造者為了競爭而進行的創造。對這種成果進行保護,可以使權利人能夠根據法律將會賦予的獨占程度,預先知道其技術開發和創新投資的經濟回報,從而鼓勵其通過技術創新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可見知識產權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每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都得到了提高,也必將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而這也是反壟斷法所要達到的目的。
然而,知識產權在本質上是完全的或者有一定限制的壟斷的產物,知識產權本身雖然是合法的壟斷權,但它畢竟在一定范圍內限制了競爭,而對于建立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來說,《反壟斷法》反對壟斷,反對限制競爭,反對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維護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因此,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要求有可能發生沖突。知識產權的過度保護會引起壟斷進而被反壟斷法所不容。知識產權的取得,需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并面臨失敗的風險,而利用他人的知識產權輕而易舉并能同樣獲利,因此,賦予知識產權所有人以“壟斷”權利具有必要性與合理性。《知識產權法》通過這種“壟斷”合理制度的安排。不僅能夠激勵知識創新,更能維護正當的競爭秩序,進而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促進成果傳播與擴散。綜上所述,雖然知識產權的占有應當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但正如上所述,知識產權的過度保護,權利人對知識產權的濫用很容易導致壟斷的形成,限制市場競爭,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所以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反壟斷法應當對保護私權利的知識產權法進行一定的規制,以便權利人能夠適度合理的利用知識產權促進技術進步與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二、對幾種典型的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法律分析
2008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為知識產權反壟斷法律規制的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據。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它雖然規定了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的限制,但就具體內容的規定不夠詳盡,使得在實際的運用中難以準確把握。在實踐中,知識產權的濫用行為通常有兩個特點: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有損害他人權益和社會利益的故意;第二,客觀上,行為人采取了不實施或不正當地限制交易、不公正的交易等不正當行使行為并且損害了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
具體來講,知識產權中普遍存在的許可、不出售和搭售行為等都很可能會觸及到《反壟斷法》的法律邊界。許可會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若使用不當,便會被認定為違反《反壟斷法》,比如當一種不許可行為妨礙了另一種新產品的誕生,其目的僅是不讓新產品代替現有的產品就很容易形成濫用知識產權。
對于不出售行為構成的違反《反壟斷法》有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1987年,柯達公司被一家專門負責維修的ISOS公司告上法庭。柯達公司以其擁有打印機和復印機的零部件的獨占使用權為由拒絕向ISOS公司提供這些產品。但在法院看來,柯達公司是以打印機和復印機的零部件的知識產權為名,實行壟斷打印機的售后服務市場為實,因此認定柯達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并要求其支付ISOS維修公司7180萬美元的賠償金。
搭售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重要形式,最初的專利濫用案例就是搭售。它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捆綁成一種產品進行銷售,以致購買者為得到其所想要的產品就必須購買其它產品的商業行為。因此,搭售行為會限制消費者對商品的自主選擇權,限制市場競爭,有悖《反壟斷法》的宗旨。作為全球軟件業的巨人,微軟利用為windows95的授權契約,要求個人計算機制造廠商必須附加安裝微軟的IE瀏覽器,作為微軟繼續供應windows95的條件。此種著作權授權即有搭售的問題,由于搭售條款的約定,會使被授權人喪失選擇的機會,因此,一般認為,此屬于知識產權中著作權的濫用而被認為不當,如因此產生抑制競爭的效果時,即構成對美國反托拉斯法的違反。這里所謂發生限制競爭的效果主要是指:搭售的產品具有充分的經濟實力,使得被搭售產品的市場自由競爭顯然受到抑制的情形。由于美國法院認為搭售產品享有專利權或著作權的,往往推定其具有經濟實力,因而在專利權或著作權授權時要求搭售,便有違法的可能性。
三、反壟斷法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法律規制及其完善
我國《反壟斷法》雖然已于2008年實施,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要使《反壟斷法》真正發揮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規制的作用,就必須完善《反壟斷法》。
如《反壟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這一規定過于原則化,由于缺乏具體的認定標準,在實踐中難以適用。《反壟斷法》具體適用的基礎與前提是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壟斷,所以認定壟斷的具體標準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我國的立法與實踐中卻缺乏這一重要的標準,在這一問題上,我國應該多向發達國家借鑒經驗。法律制定出來以后,如果不能真正地適用到現實生活中,那么它就沒有任何意義。要具體適用《反壟斷法》,就必須對什么是濫用知識產權行為,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應該如何界定等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通過對其進行司法解釋或者對其進行修改,使其更好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又如《反壟斷法》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這一規定過于寬松,不能夠很好的規制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德國的《反限制競爭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一個企業至少占有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推定它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由多個企業組成的整體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時,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1.三個或三個以下企業組成的整體,共同占有百分之五十的市場份額,或者2.五個或五個以下企業組成的整體,共同占有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但企業能夠證明,它們之間存在實質性競爭并不具有突出的市場地位的,不在此限。”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我國的《反壟斷法》對于認定壟斷的標準明顯較德國寬松,不利于對濫用知識產權等壟斷行為進行規制。因此應當制定較為嚴格的認定標準,以便更好的發揮《反壟斷法》的作用。
四、結語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關系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二者的矛盾性主要體現在《反壟斷法》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規制上。由于濫用知識產權行為日益嚴重的威脅著公平競爭秩序,必須發揮反壟斷法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規制作用。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與實踐,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建立一套合理的反壟斷法律制度來規制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李昌麟. 經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楊紫烜. 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許光曜. 歐共體競爭立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叢菲.成澎.淺談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J]. 法治與社會2009,1(上)
[5]劉運華. 論《反壟斷法》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運用[J].長春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