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收入差距的擴大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為了對我國收入分配狀況有更全面的探究,本文使用城鄉分開的基尼系數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系數對我國31個省份的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詳細分析,結果表明2002~2006年期間,我國各省市城鎮和農村分開的收入差距相對合理,而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是各省市居民收入差距的主體;與此同時,大多省市的各種居民收入差距趨于擴大。
[關鍵詞]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系數 基尼系數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增長,經濟年均增長率達9.7%,2010年中國GDP總量為397983億元,增長速度達到10.3%,與此同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中國經濟邁入轉型期,市場機制調節作用日益加強,中國的收入不平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收入差距的擴大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
國內學者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研究主要從對我居民收入分配的現狀進行分析和評價,收入分配差距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議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理論觀點。李實(2003)對有關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為農村內部、城鎮內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并且分別考察了各種收入差距的演化趨勢;張繼海、減旭恒(2005)利用1985~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性支出數據實證分析了收入分配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結果表明收入差距與總消費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聶國卿、陸遠如(2004)認為我國轉型期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破壞了社會激勵機制,影響了資本積累,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受阻,引發結構性經濟過剩,從而不利于長期經濟增長。王小魯、樊綱(2005)通過計量模型檢驗庫茲涅茨曲線在中國是否存在,證明收入差距還有繼續上升的明顯趨勢,同時模型分析發現有可能通過合理的政策調整來控制收入差距的繼續擴大。
雖然對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獻很多,但一般僅限于對全國的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分析,強調用各類指標描述全國范圍內的居民收入差距的狀況,注重從我國收入分配的整體情況進行評價,而具體到各個省市內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研究比較少,而即使是在探究省份的居民收入差距中,也只是單方面的考量農村或城鎮的居民收入分配或者只從個別省份進行研究。本研究試圖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運用城鄉收入差距系數和基尼系數對我國31個省份的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進行詳細分析,試圖對我國收入分配狀況有更全面的探究。
二、分析方法和數據說明
在收入分配的經典研究文獻中, 測度收入差距的方法很多。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方法主要有五等份法、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方法。這里主要使用基尼系數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系數對收入差距進行測度。
1.基尼系數法
基尼系數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Corrado Gini于1922年提出的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小于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是比較平均,0.3~0.4是比較合理,0.4~0.5是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大于0.5則是差距懸殊,收入分配嚴重向一部分人傾斜。由于基尼系數給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數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預警兩極分化的質變臨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貧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洪興建和李金昌認為測算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時應優先考慮離散方,這里采納這一建議。設B為洛倫茲曲線以下的面積,用離散法計算的基尼系數可以表示為:
G=1-2B=1-∑(Pi+1-Pi)(Fi+1+Fi)i=(0,1,…,(n-1))(1)
其中Pi 表示按人均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后的人口累計百分比Fi ,表示對應的收入累計百分比。城鎮內部基尼系數主要通過歷年各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中按收入等級劃分為七等分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計算。農村內部基尼系數主要通過歷年各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中按收入等級劃分為五等分的平均每人純收入計算的。
2.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系數法
通常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二者之比來度量。
數據來源于2003~2008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份的統計年鑒。
三、各省份居民收入差距實證分析
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取決于城鎮內部、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由于中國典型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使得農村和城市的居民收入差距,各自的表現形式和決定機制均不一樣,所以我們把城市和農村分割開來,使用城鄉分開的基尼系數,以及各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鄉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即居民收入差距系數分別對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鄉間的收入分配進行測度,以期對我國的居民收入分配狀況有更準確的判斷。
1.城鎮居民收入差距
體制的改革,不同經濟成分的出現,導致整個城鎮內部的收入差距出現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從90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出現了持續上升的態勢。從動態的角度看,2002~2006年期間,浙江、上海、黑龍江、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市的城鎮基尼系數略有上升,2002年上海市的城鎮基尼系數為0.23,2006年上升到0.30,市內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廣東、江蘇、海南的城鎮基尼系數較大,2002年廣東的城鎮基尼系數為0.38,而到2006年下降為0.35,但廣東省城鎮內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為全國各省份之首。北京的城鎮基尼系數最小,為0.25左右,居民收入分配比較平均;上海、福建的城鎮基尼系數在0.28~0.29之間,相對較小,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合理。從整體上看,我國各省份城鎮基尼系數大多介于0.20~0.35之間,表明各省市城鎮居民差距相對合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在我國逐漸擴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中,城鎮居民收入只能解釋一小部分。
2. 農村居民收入差距
從動態的角度看,2002~2007年期間,北京、上海、江蘇、河南、四川等省市的農村基尼系數均有所下降,廣東、廣西、浙江等省市的農村基尼系數則有小幅上升。廣東的農村基尼系數較大,2002年為0.33,2007年增至0.36,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整體情況分析,我國各省份在2002~2006年期間農村基尼系數均未超過0.4,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相對合理,但另一方面,多數省市的農村基尼系數仍在持續增大,在我國逐漸擴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中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雖然不是主體,但其重要性仍不可小覷。從國家統計局的基尼系數數據來看,農村住戶純收入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21上升到1985年的0.23,到1990年達到0.31,又在1995年上升到0.34,2000年進一步上升到0.35,然后在2006年達到了0.37。可見,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總趨勢是不斷擴大的。
3. 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2002~2006年間,全國31個省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西藏、云南、陜西、貴州等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更加明顯,西藏自治區2002年的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5.1,雖然2006年下降為3.67,但相對于世界上多數國家為1.5的城鄉收入比率 ,仍然很高。云南、貴州、陜西、甘肅、廣西、青海、新疆、重慶、寧夏、四川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均高于全國的居民收入比。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不斷增加, 但非常明顯的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城鄉間居民收入出現了分化的狀態,二者的差距逐漸拉大。北京、天津、上海、江蘇這些比較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相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系數小且升幅不大,城鄉間貧富差距相對合理,其中天津市的城鄉居民收入比最小,2002~2006年的平均收入差距系數為1.3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反映了長期以來我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勞動力的流動,城鄉市場的分割,這樣的二元管理結構極大地限制了城鄉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導致城鄉之間在資金、勞力、科學技術發展等各方面的失衡,造成了農業與非農業,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農村與城市發展機會和條件的不均等,使得農村經濟遠遠落后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城鄉經濟之間的差距也隨之不斷加大。
參考文獻:
[1] 李實: 中國個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顧與展望[J]. 經濟學, 2003, (2)
[2] 張繼海 減旭恒: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協整分析[J].消費經濟, 2005, (2)
[3] 聶國卿 陸遠如: 轉型期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對經濟增長影響研究[J]. 求索, 20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