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很喜歡揮手。怎么發現的呢?記憶中是某天我致電媽媽,問她在哪,當時她已經在樓下了,我把頭伸出窗戶,見她就站在樓下,抬起頭,站著,興奮地向我揮手。
那是牙齒全露出來的笑容。
有次我出門,她讓我到樓下時跟她揮手,提議時還哈哈大笑:“我真的很喜歡揮手,是不是很傻氣呢?”也不用她道出自己有多喜歡吧,她的形體動作已經表述一切。
她揮手的時候,由肩膀至手腕使勁,動作急速,幅度很小,仿佛緊張又高興的小女孩——如果在遠處看到她的剪影,大抵會以為她是小女孩吧——活像僅余一瞬間的見面機會!要把握時間!如果不抓緊這一刻就不能做到了!
后來,她住進醫院,由于是單人的隔離病房,她“擁有”自己的窗戶。探訪時間結束,我離開醫院大樓,回頭去找她的窗戶,我看見她!她在窗前搖晃自己的右手,我也伸出手去揮,她找到我了,在茫茫人海中,我伸出手來,她找到我了。
其實當時我一直在哭。我感謝我倆的距離,讓她不至發現我落淚,現在回想,到底她當時是否也一樣在哭呢?我不知道。應該不會的,她是堅強又樂觀的人。我好像從沒見過她流淚。
化療的進程持續,醫院的路成為我熟悉的路,我在樓下抬頭的時候,再不需要花時間找尋她的窗戶。有時,縱使知道她正在忙于檢查或吃藥,我還是會等待一下,或許她會在那窗前突然出現呢?有時她會出現,有時不會。
到后期,她沒有跟我揮手了,因為她已經無力下床。
如果我曾經說過這個關于揮手的故事,如果你曾經在哪里聽過我談起同一個故事,我感到很是抱歉。
媽媽并非在那間病房辭世的。事實上,她的化療頗成功,還可以回家休養,九個月后,她將康復,不用再過著在家軟禁的日子。就在此時,她再度被送進醫院,數天后,離開了……這聽起來好像加倍的傷感,唉,也許“死去的媽媽”是一種無論如何也離不開傷悲陰影的題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