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顧名思義是指發生在每年9~12月份的腹瀉,以6個月到3歲間的小兒居多。
秋季腹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多數發生在家中,正確的生活護理對治愈至關重要。
患兒往往起病急,開始表現為發燒,體溫在38℃~39.5℃之間,伴隨咳嗽、流清鼻涕等感冒癥狀,同時還有頻繁嘔吐,隨后24小時內開始出現腹瀉,少則一天數次,多則數十次.
嚴重腹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促發營養不良,如不及時治療,會引發低血容量性休克進而危及患兒生命。
秋季腹瀉的居家護理
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面容、四肢溫度和脈搏等變化,注意脫水是否改善或加重。
注意觀察患兒大便次數、量及性狀,并認真做好各項記錄,保留一些新鮮大便送附近醫院化驗,有助于病因診斷,為疾病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護理病兒前后都要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兒每次大便后要清洗臀部,防止發生尿布皮炎,注意有無排尿
對急性腹瀉引發的輕中度脫水,治療首選是用高效又價廉的口服補液鹽(簡寫ORS)進行口服補液療法。孩子每腹瀉一次,服ORS約50~100毫升,能起到防治脫水的作用。在得不到標準ORS的情況下,可用米湯加鹽溶液,具體配方是:米湯500毫升+白糖10克+細鹽1.75克+水500毫升,煮2~3分鐘按每公斤體重20~40毫升,4小時內服完
腹瀉康復之后的孩子,在接下來的兩周內必須每天加餐1~2次,主要理由是,急性腹瀉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嘔吐、拉稀水便、發燒等癥狀,體液大量丟失,造成體重減輕,進而迅速變得營養不良:腹瀉康復后,人食欲增加,已無嘔吐癥狀,合理的飲食能保證其他的營養需求,并日幫助患兒更快地恢復。
從小進行“三浴”鍛煉(即陽光、空氣和水),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周歲以內嬰兒母乳喂養為主,腹瀉時避免斷奶;
對所有人工喂養和混合喂養嬰兒來說,食具的消毒特別重要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把孩子用過的食具洗清刷凈后放入食具消毒柜內,每天消毒1~2次;條件不足的,采用干蒸或煮沸消毒食具也可。具體做法:把嬰兒所用食具洗爭后置入大蒸鍋進行干蒸(隔水蒸)上大氣后15分鐘(奶嘴在上大氣后10分鐘才放入),便可達到消毒目的;把洗;爭的食具放在大小適合的銻鍋內與冷水一起煮沸,奶嘴存水沸后15分鐘再放入,共煮沸20分鐘,便可取出備用。
寶寶發燒拉肚子,吃什么才好?要不要禁食?
對急性腹瀉患兒應繼續母乳喂養或喂食,母乳喂養兒可自由吃奶及喂水:人工喂養兒可先喂稀釋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喂養2-3天,以后逐漸增至全奶:半歲以上的孩子可選用米湯、稀飯或爛面條等,可給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末等,由少到多,逐漸過渡到平常飲食狀況。
家庭護理中,如果孩子出現下列情況,常提示病情較嚴重,須及時送附近正規醫院就診,并及時給予靜脈輸液治療:患兒在4小時內發生5~8次稀水便或者有便血;患兒已發生嚴重脫水,表現精神萎糜、兩眼窩凹陷、非常口渴、口唇干燥、皮膚彈性較差、手足較涼。
秋季腹瀉病原絕大多數是輪狀病毒,事實上,70%的急性水樣便腹瀉多為病毒或產毒素細菌引起,可以不用抗菌藥物,只要做好液體療法,選用微生態調節劑(如麗珠腸樂或培菲康等)和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等),大多數患兒可以治愈;大約30%患兒拉膿血便患兒多為侵襲細菌如痢疾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建議使用敏感抗茼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