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勤
中國首席一線實戰教育專家,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總編輯、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她以親切、平易、認真、深情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是上億家長及兒童最喜愛、最信任的權威教育專家。
初上幼兒園的孩子,有個共同的愛好:哭。
孩子一哭,父母擔心,老人傷心。家里亂成一團。“是送,還是不送?”成了各家最大的困惑。“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哭怎么辦?”許多年輕的父母常常向我提出這類問題。
“很正常!”我對她們說,“我的兒子上幼兒園也有過哭的歷史,開始我也很焦慮,自從我知道了孩子‘哭的秘密’后。我就不擔心了。”
哭,還有秘密嗎?對!聽我慢慢道來。
我兒子1歲零8個月就送團中央幼兒園全托了。那時我們住在姥姥家。每到周一早上,我會在姥姥家附近一個車站,等候團中央幼兒園接送孩子的班車。車沒來時,孩子們都有說有笑,只要一上班車,孩子就開始大哭,好像要奔赴刑場。“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姥姥早點兒接我!”
終于有一天,我知道了孩子哭的“秘密”。那是一個周一的早晨,天氣十分炎熱。我因要去幼兒園辦事,一大早就帶兒子去團中央大樓門前等班車。大客車來了,車門打開了。孩子們開始哭了,聲音由小變大,不一會兒就哭聲一片:“媽媽,我不上幼兒園!”“媽媽早點接我!”媽媽也開始流眼淚,母子、母女難舍難分,場面十分悲壯。我也隨孩子們上了車,目睹了眼前這悲壯的場面,心里酸酸的。車開動了。只聽孩子們的哭聲達到最高分貝。車下送行的媽媽們和老人們一邊抹眼淚,一邊揮手告別,好像孩子一去將不再回來。
然而,當車子掉頭,轉彎,直奔前門北大街的西方駛去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哭聲忽然停止了。只見孩子們安安靜靜坐在車座位上,開始吃起了書包里裝的好吃的,有的孩子還互相交換,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我往車下一看,已經看不見父母和家人的身影。我忽然明白,原來,孩子是哭給父母看,哭給奶奶、姥姥看的!小孩的眼淚,天生就是為父母和老人準備的!這是因為,眼淚,能換來父母和老人的關注和同情。比如有一天,寶寶要上幼兒園了。一大早,他就情緒低落:“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你千萬不要滿臉同情:“寶寶,聽話,媽媽一定早早去接你!”
你的同情馬上會換來孩子的眼淚,而且孩子會從你口氣中得到這樣的信息:幼兒園肯定不是什么好地方,要不媽媽為什么要早早去接呢?這樣,你就掉進了他悲傷的世界,難以自拔。
如果,我們換一種心情送孩子上幼兒園,那情況將會大有好轉。一大早,你就興高采烈,好像今天是個節日。“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孩子跟在你身后喃喃地說,樣子好可憐。“聽說你們幼兒園養了幾只小兔子,是白色的,還是黑色的?”你轉換話題,把他引入你的快樂世界。
“兩只白兔,一只黑兔。”兒子很茫然。
“白兔和黑兔都是紅眼睛吧?”
“不一樣。小白兔是紅眼睛,小黑兔是黑眼睛。”兒子在糾正媽媽的錯誤。
“噢!哪天媽媽一定仔細看看。星期天,小朋友都不在,小兔子一定很孤單,你想它們會不會想你?”媽媽進入了情景。
“我想,會的。”兒子擔心地說。
“你今天要去看它,如果能給它帶個禮物,它們一定很高興!”
“帶什么禮物呢?”兒子開始思考。
“小白兔,白又白,愛吃什么來著?”媽媽說起一段孩子熟悉的兒歌。
“愛吃蘿卜愛吃菜!”兒子接得很快。
“就帶一小根胡蘿卜吧!”媽媽提議。
“好!好!”兒子高興起來。
媽媽洗了一根很小的胡蘿卜,放進一個袋子里。兒子小心翼翼放進小書包,他恨不能馬上到幼兒園,把禮物送給小兔子。
媽媽的眼淚,帶給孩子的信息是擔心,是離別的悲傷;媽媽的笑容,帶給孩子的信息是放心。是進入新集體的快樂。
孩子到了3歲,一定要上幼兒園。那是一個兒童的天地,讓他們在那里感受到和伙伴在一起的快樂,才會更好地融入集體;讓他們在那里學會有規律的生活,才會讓他們懂得得規矩;讓他們在那里施展自己的才華,才會讓他們看到自己有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