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漢字的仿生學現象。
仿生學是上個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通俗地講就是人類模仿動物、植物身上的特殊本領,利用它們的結構和功能來解決人類遇到的很多問題,用于提高我們生產、生活的質量。
我國古代就有很多關于仿生學的記載,《韓非子》記載了魯班用竹木作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的故事;他還從一種能劃破皮膚的帶齒的草葉得到啟示,發明了鋸子。遠古的先民向蜘蛛學習發明了織網捕魚,現代科學家向鯊魚學習發明了潛水艇,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種結構的漢字。
“乙”“ ”,這兩個偏旁仿佛水鳥在水面的姿態,把水鳥在水中嬉戲、欲飛、飛翔的三種動態用到漢字的筆畫、結構中,就使靜止的漢字產生動態的美感。
這類漢字在書寫的時候,下面都留有一定的空間表示“水”的部分,彎鉤部是字的精彩部分,結構中占有較大的空間。
古人把自然現象、力學現象用到漢字筆畫書寫中,撇畫再長卻始終不穿透“水面”,這種現象還表現在其他漢字的結構中。
同學們結合我講的內容,再練練下面的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