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是一檔美國真人秀節目,主旨為通過選拔一名高端時尚、有個人特色的超模,簽約國際模特公司。可以說這是一檔融合了真人秀和選美節目特點的時尚節目。隨著這檔節目的越來越受歡迎,甚至被央視引進、省級衛視模仿推出同類節目,對節目整體特點的分析便至關重要。本文從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兩個方面對《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進行了特點的分析和總結,以期對同類節目的學習和模仿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 視覺主導 美劇節奏 主持風格 預置情境
《American’s Next Top Model》(《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是美國自2003年起采取季播方式推出的電視節目,每一季大約有10-14名的參賽選手組成,經過10周左右的訓練及比賽,每集淘汰一至兩名選手,最終僅勝出一名符合評委要求的美國超模新秀。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激勵參與及競爭,獲得冠軍的超模也會有豐厚的獎勵——與國際著名模特公司簽約,榮登國際時尚雜志封面及內頁專版,以及知名化妝品品牌的簽約合同等。
乍看起來,這無非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選秀節目甚至在不完整意義上來說也算是一個選美節目,但卻一直保持著真人秀類節目在美國電視界中經久不衰的地位,甚至在2011年登上了cctv2的屏幕,不得不說是節目策劃者及制作者的匠心獨具。其實細看下來,無論是對節目的大手筆投入還是細節上所體現出來的精良制作,都是《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這檔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剖析《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的節目形態,會發現其極具特色,既有真人秀類節目的窺欲滿足,又有年輕模特的“美色”誘惑,同時兼具競爭的懸念,想不引人注目都難。
一、節目流程設置:
其實,賽制淘汰的依據很好總結,簡而言之就是以硬照、視頻為最終依據的評委淘汰制。
《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第一集一般用于展現參賽選手的入圍過程。入圍的選手大約在14名左右。
從第二集開始,就開始淘汰賽,淘汰的依據為硬照拍攝所呈現的視覺效果。當然,期間會夾雜評委J小姐會給大家安排一場別開生面的走秀,作為了解這些女孩們臺步及臨場表現的依據。但最終決定去留的,還是硬照或視頻拍攝為主。一般硬照拍攝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例如扮演各種角色,服裝首飾展示等,會有專業的攝影師以及節目的固定評委J先生全程指導模特們的拍攝過程,給予她們適當的建議及評判,包括有時候要承擔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安慰女孩們的心情,例如十五季時,同性戀女孩因為抗拒和男模的身體接觸而哭泣,J先生的循循善誘和懇切交談最終使女孩克服了心理陰影,拍出了滿意的照片。攝影師和評委們從選手們拍攝的照片或視頻中選出最符合要求的一張,作為最終決定選手命運的作品,拿到評判現場進行點評,并評出拍攝效果最好的一位選手的照片作為最佳硬照,在女孩的宿舍的液晶屏幕上展示。相應的,最后一名將被淘汰,離開超模舞臺。
一般在第三集前后,會對女孩們進行造型設計,根據這些參賽選手的氣質特點,給她們做各種不同的造型,有些只是細微的改變,比如直發變卷發,棕發變紅發等,有些則是大刀闊斧的整改,比如把本來的齊耳短發變成徹頭徹尾的假小子頭……在每一集中,不僅僅有比賽的過程,還有女孩們的心聲袒露,相互之間或許并不坦誠,但是當女孩單獨面對攝像機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對其他選手在某一方面的不滿意。
當剩下的人數越來越少,節目就會設置獎勵賽來充實時間,獎勵賽不淘汰任何選手,但會給選手們布置一些任務,比如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參照地圖指路,參加幾場面試,并取得成功,或者為一些品牌做宣傳、拍攝廣告等,這些任務其實也是考驗選手們是否具備成為一名模特的必要潛質的環節。完成最好的選手,也不會空手而歸,將獲得相應的獎勵,比如名師設計的首飾、服裝,或者任務中所代言的產品等。
在決賽之前,會有一集回顧,回顧內容是從第一集的海選一直到上一次的獎勵賽、淘汰賽,回顧完全以策劃及主持人Tyra Banks的第一人稱進行,但卻伴以全知視角來展現,比賽過程的緊張激烈,女孩們之間的矛盾沖突,評委們的中肯建議都是回顧的內容。
根據參賽人數的不同,集數也不同,有時是9集,有時15集,總之最后一集是決賽集,在這一集中,兩名選手將在各個方面展開比拼,既有視頻拍攝,又有硬照拍攝,還有臺步表演,最后從綜合實力上決定勝負。
二、節目特點分析:
1.節目形式
(1)以超模為噱頭的視覺沖擊
模特本來就是一個讓人艷羨的行業,高挑身材的美女佩戴璀璨奪目的珠寶,穿著光鮮靚麗的時裝,儀態萬方的走在T臺上,接受大家的贊美與瞻仰,而歐美的模特更是時尚界的驕子,引領著國際時尚界的潮流,華倫天奴,范思哲等富有國際盛名的設計師設計的品牌都在她們身上得到詮釋,想當然,人們會關注這個行業,想了解風光背后的故事。尤其是目睹這些模特們一步步的蛻變與進步,目睹她們從青澀的小鴨最終變成優美的天鵝,更是一個讓人驚艷的視覺體驗。
《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正是抓住了人們的心理,讓節目中既有模特作為驚為天人的一面展示給大家,又將背后的故事通過各種各樣的訓練表現出來。比如十六季中,有一項硬照拍攝的任務便是要在女孩們佩戴的首飾上涂上能吸引蜜蜂的材料,拍攝廣告照片。為了避免蜜蜂的無孔不入,還要在女孩們的耳朵和鼻腔中塞入棉花,盡管如此,這些女孩們仍時不時的擔心會不會被蜇。
(2)美劇式的剪輯節奏
從觀賞性上來講,除了美女之外,鏡頭剪輯節奏應該是吸引觀眾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了。眾所周知,美劇向來以節奏緊湊著稱,不管是情節也好,還是剪輯也好,都不會拖泥帶水,而美國的電視節目也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這個特點。
《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 每一季只誕生一名超模,所以首先是強調競爭的,要在初選時的30多人中脫穎而出,必須依靠激烈的角逐,這與《幸存者》這類的真人秀節目在終端上是一致的。而且一集40分鐘的時間,需要濃縮的是選手們的日常生活、每個人完成任務的過程、針對個別選手的采訪、評委們對選手的最終裁決等等,所以整體節奏必然要求是快速的。
這種快節奏不僅僅體現在整體節奏上,而是貫穿節目始終及細節的。實際上,節目具體到每集,其節奏也類似美劇,每一集開始的時候,總有一段前情回顧,將上一集的獎勵賽、淘汰賽、選手矛盾等都以紛繁的鏡頭配以解說的方式簡要介紹一遍。然后以順敘的方式,展示選手們的拍攝表現,期間會穿插攝像機視角對選手的訪問,內容以選手的自我評價和對她人的評價為主。即便是這樣的訪問,也沒有長時間對準訪問對象,往往配以閃回蒙太奇,以增強說服力和鏡頭表現力。
此外,因為節目大部分時間是在戶外拍攝的,拍攝地點也多選取在風景優美或獨特的地方,為了烘托一片歌舞升平的場景氣氛,音樂也選用的是歡快的曲子,當然,與之相配的剪輯也是快節奏的。
如果說每個選手的拍照表現是節目中一個接一個的小包袱,那么終極評審自然是節目最后抖開的大包袱。在這個環節以三個方向的鏡頭為主——評委的近景、被點評模特的中近景或特寫,最終呈現的硬照,三個機位便足夠了,盡管如此,也并不顯得單調,四個評委的鏡頭都在說話的時候有所顧及,點評到硬照相關部位的時候,例如說到模特的面部表情生硬,便出現硬照上的臉部特寫,穿插現場被點評模特的反打鏡頭,快速組接在一起,既保持了一以貫之的與音樂相匹配的節奏,又生動有秩。
(3)淘汰依據為硬照或視頻拍攝的最終效果
以視覺享受來介紹《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并不為過。盡管攝影過程是每個觀眾可以通過攝像機視角所見證的,但最終觀眾們所看到的評委們為選手遴選出的最佳硬照也是讓人驚艷的,這不是通過攝像機視角,而是知名雜志攝影師的相機視角,并通過后期光影色調的處理所展示出來的,從而避免與之前所看到的現場拍攝產生視覺上的重復,甚至有時反而會和現場的攝影機視角產生巨大的反差,使結果與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2.節目內容
(1)主持人的個人風格塑造
《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的主持人Tyra Banks既是節目的總制片人,又是節目主持人,同時還列任評委席,可見其在節目中的分量。Tyra Banks出身模特,后來涉足了演藝界、歌唱界等多個領域,在模特界可以說是風頭無二。在這檔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她的上鏡時間并不多,有時甚至僅僅以來信的方式出現,但這絲毫不影響女孩們對她的狂熱崇拜,而這種狂熱崇拜又依附在Banks對節目的生殺予奪大權的掌握之上。“是她來給每一期節目布置任務,是她擁有淘汰晉級的生殺大權,也是她給整個節目旁白配音——作為節目總制片人的她,是節目的主宰者”。實際上,縱觀整個節目,我們可以看出Banks將權威與親切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詞匯融合為一體,既體現了時尚女魔頭的自信代言人,又扮演者時尚小魔女的活潑灑脫。
Banks每次出現在拍攝現場和模特公寓的時候,總能引起喧囂一片,在這時,她是以一個有經驗的、成熟的模特的身份,來和這些初涉模特界滿懷憧憬的女孩們交流,傳授她們經驗和知識,幫助她們樹立自信,此時的她權威且親切。在她僅僅以照片配以來信的形式亮相公寓屏幕時,氣場神秘,能感覺到其在背后的操控和主宰。這些時候,Banks是作為資深模特和節目制作人出現的。實際上,真正輪到Banks主持的時間,是在節目的最后,在女孩們還沒有入場的準備時間里,我們可以看到鏡頭中的Banks和其他評委們之間的嬉笑怒罵,儼然一個活寶。而一旦切入場內,氣氛迅速的沉淀下來,這時的她是極其強勢的,昂首挺胸的姿態,時尚優雅的著裝,眼神犀利,語氣自信不容置疑,無處不體現著評審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公布結果的時候,她面對晉級選手會毫不吝嗇的給予贊揚,甚至會和她們一起起舞,面對被淘汰的選手,她會給予她們中肯的建議,并展開懷抱安慰,此時的她,從時尚女魔頭化身時尚小魔女,極具親切感。
(2)基本固定的評委席
時尚實際上是一個感性的詞,沒有什么理性標準可以評判,每個時期總有不同的時尚標準與定義,就好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總有不同的審美理念,我們無法以一個絕對值來衡量。那么,這檔選拔超模的節目的評審團就值得好好估量了。
Tyra Banks自不必說,其作為一個成功的模特兼主持人,總是毫不懈怠的緊跟時尚潮流。Nigel Barker或Jay Manuel,這兩人不會同時出現,Nigel Barker是一名男模,后來又加入了攝影和造型師的行列,在拍攝現場他和J先生,也就是Jay Manuel一起指導大家,在評審時,拍攝結果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兩個緊跟拍攝現場的評委會很客觀的闡述拍攝過程中選手們的表現是否具備一個做模特的潛力與素質,有沒有通過改造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J.Alexander,也稱之為J小姐,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男模,因為其在走臺方面的突出表現,所以擔任模特們的時裝表演教師,他會在T臺表現上給予一定的意見。Andre Leon Talley,和Banks一樣,也是一個黑人,曾任時尚雜志的主編,《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的最終獲勝者是要榮登國際高端時尚雜志封面的,所以,他的在場,可以很犀利的指出照片是否具備高端的資質,還是僅僅限于平庸的時尚。J小姐和Talley不會同時出現,J小姐只在需要評判走臺表現的時候擔任評委。
這樣,整合了模特、攝影師、造型師、T臺指導、時尚編輯的評委隊伍自然就具備了話語的權威性。每次評審都是4個評委,Banks、 Nigel Barker或J先生、J小姐或Talley,剩下的一名評委則由任務拍攝時的知名攝影師或者名模、雜志主編等擔任。這樣既保證了選拔的權威性,同時因為評委的基本固定,也保證了選拔的整體標準一致,不至于產生過大的偏差。
(3)預置戲劇情境
“真人秀節目與紀錄片、電視劇和競賽類節目既有相似之處, 又有區別, 其構成要素主要可歸納為: 紀錄片式的跟蹤拍攝和細節展現, 電視劇式的人物環境選擇和矛盾沖突設置以及競賽節目的淘汰方式。”作為一檔真人秀類的節目,《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同樣具備了這些特點,但節目的電視劇式的人物環境和矛盾設置上卻是讓人耳目一新的。
首先作為一檔選秀式的真人秀節目,人物環境設置是值得思量的。像《幸存者》這樣的節目,可以把野外生活環境作為展示空間,這種經歷是難得的,也是人們所好奇的。而《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的環境設置就成了模特公寓。裝修豪華的內帶小T臺的公寓,這是人們意料之中的、模特本該擁有的生活,所以人們對這種生活的窺視心理并不強,于是節目便把人物環境的重心放在了拍攝情境上。拍攝情境多是布置某些任務,例如讓模特們扮作十八世紀的歐洲貴婦,或者讓她們在10分鐘之內給自己化精致的妝容然后配合攝影師拍照等等,這些任務不僅有趣味性,而且又是女孩們將來的模特生涯有可能遇到的課題,所以完成起來也頗具挑戰性。這種預置情境下的拍攝中,還隨意穿插著現場的攝影師的評價和模特們對自己的評價,這些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本次競賽結果。
其次,在矛盾沖突的設置上,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集體生活背景下所產生的女孩子間的勾心斗角,一方面是拍攝現場的表現和硬照結果的截然不同。女孩們的性格各不相同,由性格差異必然會產生一些摩擦沖突,女孩們在鏡頭面前毫不避諱的控訴對其他人的不滿,將矛盾沖突置于觀眾面前,不僅是一種矛盾的設置,更是選手們舞臺下的多面性及個性的展示,使觀眾對她們有一種全知視角的全面的了解,從而對選手產生喜歡或討厭的情緒,從而對淘汰結果產生期望,促使觀眾繼續觀看。此外,盡管拍攝時選手的狀態對結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是絕對值,往往選手在狀態不好的前提下,也能拍出有意味的照片。例如在十六季最后三強的硬照比拼時,盡管在現場,Hannah發揮很出色,就連現場的攝影師和造型指導都夸獎她,在淘汰前一晚,另外兩名選手都很憂慮,只有她自信不會被淘汰,心情大好,然而硬照結果出現時,另外兩名選手盡管不在狀態,卻呈現出了特別的感覺,最終Hannah出局。結果與過程所呈現出來的這種張力沖突,也成為節目的關注點之一吸引著觀眾。
(4)倡導健康的審美觀及職業道德
《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之所以展示選手的生活與矛盾,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為了倡導正確的審美觀,節目沒有忘記自己肩負著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淘汰選手的原因和選手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種種個性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有選手以瘦為美,節食到皮包骨頭的狀態,并且拒不接受評委們的意見,為了普及正確的以健康為美的觀念,評委們便淘汰了這個女孩。再如,女孩們將私底的矛盾帶到了片場,影響到了廠商的情緒,節目中評委們也毫不留情的批評了這種帶情緒入場的行為。實際上,任何行業都是先做人,再做事,自負到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者是將私人矛盾帶到工作中,這都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入職工作時所需要克服的缺點。
三、結語
近幾年,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類節目的潛力,比如,有四川衛視的仿品《美麗模坊》,但實際上,我們的注意力僅放到了《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節目流程上,卻沒有抓住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深入開掘,所以影響力和吸引觀眾的持久注意力方面還遠遠不夠。可以說,《美國下一站超模新秀大賽》開創了選秀的另外一種形式,并不同于我們在超女時期所倡導的全民參與,而是執著于選拔的權威性,也不僅僅局限于舞臺的表現力,而更注重選手的潛力和作為傳播媒介所承擔的引導大眾正確、全面的審美觀、價值觀的功能。同時節目在形式上,也更注重視覺包裝,以視覺為節目主導,既有養眼的美女和鏡頭,又有歡歌笑語的氛圍,沒有一個細節不是精雕細琢的為節目服務,這些不失為節目成功的原因,也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方面。
注釋:
①《07-08節目模式報告》[M]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研發中心編著 學林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第65頁
② 《淺談“殘酷”的美國電視真人秀節目》沙琪著 《劇作家》[J] 2007年 第03期 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