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陳述了中日貿易摩擦的危害,嘗試提出了我國應對此摩擦的策略。前者主要是:貿易摩擦給雙方的相關行業帶來很大損失、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影響日本在華投資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科技含量和生產力水平、擴大內需,拓展國內市場、實行標準化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探索自由貿易區形式的合作與溝通等方面。
[關鍵詞]中國 日本 貿易摩擦 應對策略
一、中日貿易摩擦的危害
當前,貿易障礙有多種形式,主要包括:設立關稅壁壘;設置非關稅壁壘,如配額、許可證;濫用世貿組織規則,如反補貼措施、保障措施、反傾銷措施等。貿易伙伴之間發生貿易摩擦,實踐中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發生貿易摩擦的貿易伙伴相互之間采取報復性的措施,愈演愈烈,最終的結果只能使雙方遭受損失,最終導致雙方貿易戰的爆發,這將給雙方都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中日之間2001年的貿易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影響雙邊貿易的正常開展
貿易摩擦給中日雙方的相關行業和生產者帶來很大損失,影響雙邊貿易的正常開展。日本4月對中國的大蔥、鮮香菇、燈芯草限制進口涉及到的貿易額約為1.5億美元,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0.3% 。雖然這次日本對中國農產品設限所涉及的金額占中國全年對日出口總額的比例并不大,對中日整體經貿發展的直接影響有限,但是對中國個別地區的農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比如對于生產大蔥和香菇的山東和福建部分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絕大部分的產品都出口日本,國內消費所占比例很小,所以一旦出口受阻,其影響可想而知。而且,由于農產品保鮮時間短的特點,這些農戶只得將手中的農產品以很低的價格在國內市場銷售。據報道,在緊急限制措施實施后,山東省安丘市生產大蔥的農戶收入降到了原來的1/10,生產也轉向了生姜和小麥等作物。不僅如此,雙方的貿易摩擦也損害了中國其他農產品企業的利益,比如因此而造成日本各港口檢驗檢疫時間的延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其他農產品出口企業正常的新鮮蔬菜出口,從而影響了中日雙邊貿易的正常開展。
2.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中國作為日本第二大農產品及食品供應國,多年來為日本供應大量品種齊全、價廉物美的產品,大大豐富了日本農產品和食品市場,為日本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而且,由于國內蔬菜生產力下降,消費者飲食的外部化和服務化等因素,日本近年來蔬菜的進口量劇增。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資料,1991年至2000年期間,日本新鮮蔬菜的進口量增加到了原來的三倍,新鮮蔬菜占進口量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28.2%擴展到2000年的41.5% 。進口蔬菜在日本蔬菜市場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從中國進口的蔬菜比重也逐年增加,2000年中國產蔬菜(34.5%)超過美國(29.0%) ,在日本市場上占據首位。因此,由貿易摩擦引起的日本從中國進口農產品減少,給日本消費者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同樣,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此次貿易摩擦也影響了他們買到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日本機電產品。
3.影響日本在華投資
中日經貿關系始于1972年,當時的雙邊貿易額只有11億美元。到三十年后的2002年,中日貿易額已經突破了1000億美元。其中,日本對華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對華投資始于1984年,1992年以前,日本對華投資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降低勞動生產成本,形式以委托加工為主;1993年以后,對華投資的目的開始轉向開拓中國國內市場。對日本來說,中國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中日貿易額逐年增加,2000年,日本對華貿易比前一年增加29%,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在日本貿易總額中首次達到了10%。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正在成為IT產業發展的一大基地;另一方面,纖維產品和農產品方面的委托生產不斷擴大。在中國廣東地區和上海周邊的沿海城市,正在集聚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相關工廠。日本企業把零部件運至中國,進行產品加工和組裝,然后返銷日本市場。日本也逐步增加對中國西部地區的投資比率。在2000年投資的23個項目中,有10個項目屬內陸地區,其中包括重慶單軌鐵路建設、新疆水資源管理及防荒漠化等項目。中日兩國無論從經貿實務或地緣關系看,各自都有著別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互補作用。因此,如果雙方的摩擦繼續升級,日方損失的將不僅僅是5.4億美元的出口,而是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二、應對中日貿易摩擦的策略
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中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程度也日益提高。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大幅上升,從2001年的38.47%上升到2005年的63.86% ,2008年將近70%。其中進口總額占GDP的比重2008年為26.8%。作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不僅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復蘇,也將從日本經濟擺脫長期蕭條的新步伐中獲益。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日雙方應尋求多樣化的合作,以促進雙方的共同富裕與發展。
1.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科技含量和生產力水平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國內的各地區和各行業之間的經濟實力和生產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國家應該通過一定的產業政策,使競爭力較弱的地區和產業盡快地發展起來,提高其商品的出口競爭力。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經驗,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大力扶植有發展潛力的高附加值的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總體實力的迅速增長,推動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我們應當及時采取必要措施,來加速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進而拉動整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過程。使我國在國際貿易摩擦中處于主動地位。
2.擴大內需,拓展國內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共同構成經濟系統循環的一個環節,都是企業實現產品價值的最終階段,都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手段。所以,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可以相互替代。這對于疆域遼闊、地區間差異顯著的大國而言,具有更為特別的意義。所以,我們要積極發揮大國優勢,加強國內需求的開發。我國有13億人口,有十分龐大的需求潛力。目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買方市場發展時期,國內各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這對民族工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存在著懸殊的消費差異,這就為企業尋找和細分市場,集中于某些優勢產業和產品,實施目標積聚戰略提供了機會和發展空間。通過對國內需求的開發,以國內市場為依托,取得國際市場上的局部競爭優勢,是我國企業走向國際舞臺的積極而有效的策略。
3.實行標準化與市場多元化戰略
日本對華出口產品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和食品方面。其焦點問題:一是日本對我國的產品與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制定不同的標準,實行差別待遇。二是以較高的技術標準檢疫我國出口產品,使我國水產品等因不符合質量標準很難進入日本市場。對于前者,中方應堅決反對日本對華產品的歧視性待遇,保護我國產品的正常出口;而對于后者,我國應實行標準化戰略,加強水產品和食品等的衛生和質量管理,嚴格按照日方的標準生產,以保住日本市場。
在近年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中,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民深受其害,當地出口深受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地出口以農產品為主,且品種單一,出口對象也十分單一,大部分出口日本。因此,國際市場稍有變化就會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對我國外貿出口戰略有許多啟發:其一是對于產品結構或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追求產品的多元化,使出口產品多元化與戰略品種集中化相結合。二是開拓更多的外國市場,突破單一市場的規模制約瓶頸,實現國際市場結構的多元化,提高應變能力。
4.探索自由貿易區形式的合作與溝通
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事實證明,建立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增進經濟合作的最有效、最便捷和相對容易的途徑。2005年底,在世界貿易組織登記備案的各種地區貿易協定多達290個,WTO絕大多數成員國都參加了一個或多個自由貿易區,全球貿易的70%左右是在各個自由貿易區內進行的,并且這一比重還在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隨著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各種形式和層次地區經濟合作的迅速發展,建立自由貿易區日益成為東亞地區加快地區經濟合作機制建設的首選形式,而中日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成為覆蓋整個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區的關鍵性環節。由于中國與日本在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方面存在著一定差別, 經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只要找到一個相應的貿易平衡點,促進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資源和產品配置流動方式, 就能形成兩國貿易合作的多贏局面。中日之間有著十分廣泛的合作前景。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增強和經濟全球化向更廣泛領域的滲透, 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途徑。
參考文獻:
[1]金熙德,中日關系的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第5期
[2]秦熠群等,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貿易和產業影響的實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玨,中日貿易差額分歧與中日貿易摩擦.現代日報經濟,2005年第3期
[4]楊志學,中日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時代經貿,2007年3月,總第60期
[5]趙瑾,中日貿易摩擦的焦點和主要問題.國際貿易論壇,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