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品安全關系國計民生,備受社會關注。接二連三爆出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持續擔憂。要解決此類涉及每個公民的公共安全問題,我們就要在重新審視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基礎上,通過加強食品檢測能力和專業隊伍的建設,同時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確保實現食品安全。
[關鍵詞]食品安全 安全監管 隊伍建設
一、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接二連三爆出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指食品中不應含有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從而導致消費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產生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隱患。
從這些眾所周知的事件可以看出食品出現問題離不開生產、銷售、監管、消費等一系列環節。這些問題不單單影響著個人的生理健康,同時也對中國的食品經濟有著不小的沖擊。
這些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在2011年國家進行了全國食品添加劑安全隱患大排查。同時加緊制訂和修訂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等。各級監管部門針對于此的執法檢查,也始終沒有停止過,每年的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前還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但令人不解的是,劣質食品甚至有毒食品依然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特點
食品安全問題有愈演愈烈之勢,概括起來,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是食品安全的波及面越來越廣。問題食品已不再局限于糧油等傳統食品,它已經擴展到包括奶制品、炒貨食品等副食品方面,滲透到了整個食品領域。
二是問題食品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現已從食品外部的衛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內部殘留危害。深入食品內部的農藥、化肥、食品添加劑等化學品殘留不只是對人體造成一時的傷害,有時候這種損傷是終生的。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來越專業、手法越來越隱蔽,從近期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假手法花樣翻新、五花八門,而且使用的違規化學品和其制假手段專業性極強,隱蔽性極強,普通大眾有時根本無法辨別。
三、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1.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帶來的問題
我國的食品法規存在許多盲區。國家的許多規章制度含有關于食品安全的相關內容,但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容上的重復和漏洞比比皆是,在流通環節和農產品的再次加工中給違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首先,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條文很不完善,操作性不強,懲處力度不夠,很多時候處罰對于違法企業來說根本就無關痛癢;其次食品標準體系嚴重滯后,現有的某些食品安全標準指標偏低,與通行的國際標準有一定的差距;再次,諸如現今常用的食品添加劑等許多重要的標準至今還尚未制定,這就為那些不法廠商、企業違法生產超低標準的食品,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提供了可乘之機。
2.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生產的操作監管不力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在農產品質量出了大問題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門才介入調查。這種“亡羊補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隱患。而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居然有工商、質檢、衛生、農業、林業等10多個部門,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協作。主管部門缺位,執法力度不到位,個別機關中長期存在的推諉扯皮作風,對農產品監管的薄弱等都讓問題農產品躲過重重關卡進入了市場。中國的食品監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職能部門如果配合不利,就會出現重復執法的現象,或者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這些管理上的漏洞也給某些食品行業違法生產提供了可乘之機。
3.國家對食品檢驗的投入不夠
很多基層檢測機構機制僵硬,儀器設備落后,人員老化,對食品樣品的檢測無法做到全面,甚至有些參數根本無法進行檢驗,這對食品企業的生產監管無疑是一種放松。
四、解決食品安全的對策
1.國家應盡快出臺有關食品添加劑等方面的相關法規細則和檢驗標準,從宏觀角度對食品工業發展的新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新門類提出具體的指導目標和解決方法,加大對違法生產企業和個人的懲治力度,而不能僅僅靠道德的約束。建議國家對食品業的發展和食品安全有一個整體的長遠的規劃。各地地方政府應針對食品安全開展長期的專項整治工作,對食品安全不放松。
2.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加強和提高檢測機構的檢驗能力和水平。現實表明,我們的檢測機構的檢驗標準、檢測能力相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總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應加大檢測機構的科技能力建設,及時出臺新的檢驗標準,更新檢測設備,加強人員培訓,使我們的檢測機構能有效的擔負起食品安全檢驗的重任。
3.我國目前已經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散裝食品衛生管理法》等法規從法律方面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并正在加緊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超市經營環境衛生標準》等多部與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安全流程有關的法規,使其通過對食品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都有制度規范、都有法可依,各個部門共同參與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工作中來;同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治理食品源頭污染問題:首先,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除了開展檢測、把好入市關口外,更主要的是要從源頭上控制,從根本上治理;切實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好安全優質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農產品在干凈清潔的環境中生產,從根本上杜絕有毒有害物質對農產品的污染。對已確定建設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地方政府應該劃定保護區予以保護。其次,推進和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定制度,為市場準入提供“通行證”,變流通入口為關口。認證認定是質量評價的基本手段,是對達到一定標準水平的產品發放標志、給予認可,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目前在農產品質量認證上,主要有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再次,規范農藥、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的管理和使用,限制、禁止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對明令禁用、限用的投入品加強監管和抽查,對違規者予以處罰,切實把住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只有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建設,才是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
4.大力提高食品加工工業水平。優化產品結構,鼓勵名優產品生產,扶持規模化、集約化的食品企業。國家應該進一步鼓勵在食品行業推廣ISO、HACCP認證,實行質量體系化的管理,并以食品安全作為市場準入的唯一通行證,取締不具備食品安全生產條件的加工企業。
5.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的監管和懲治力度。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應由政府統一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對監管不力,或有瀆職行為的監管機構和人員應依法予以嚴辦。同時嚴格實行食品退市制度,強化食品安全標識和包裝管理,重點控制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堅決堵塞食品流通領域的監管漏洞。
6.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新聞媒體要繼續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同時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培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視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總結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問題,也向社會發出了預警信號。在一個國家的文明框架中,必須有嚴謹科學、與時俱進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同時還應當誠實守信的社會公共道德,二者缺一不可。在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修正現有法律法規所存在的問題,填補在執法過程中出現的空白,使食品安全問題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不放松道德建設,在全社會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公民道德、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建設,營造誠信守法的良好環境,才能有效構筑牢固的社會文明防線,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