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加工貿易轉移升級”,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還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想觀念落后,行政辦事效率不高,人才難進,進來了卻留不住。對此,提出如下對策:中西部要轉變思想觀念、政府部門要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要惜才留人,從而促進承接產業轉移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 中西部地區 承接產業轉移 問題及對策
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加工貿易轉移升級”,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縮小東、中、西部差距,引導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較優勢明顯、區域特點鮮明的加工貿易發展格局。全國各地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結合本地區特點緊鑼密鼓地開展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部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將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工作進一步深入下去,還需要正視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有的問題還表現得很突出,如中西部地區思想觀念落后,行政辦事效率不高,人才難進,進來了卻留不住。這些問題與承接產業轉移與產業扎根不太適應,中西部地區如何承接產業轉移又怎樣讓沿海地區的產業在中西部地區扎根、開花、結果,必須要解決如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中西部地區要轉變思想觀念
承接產業轉移本來是使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逐步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從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是,一種產業在東部地區能得到較快發展而在中西部地區卻遭拒絕或停滯、萎縮,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人們思想觀念落后。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觀念落后就導致內心有抵觸情緒,行動遲緩。本來是一種利國利民的好事卻不想作為、不愿作為,不搶抓機遇而推諉扯皮。中西部地區思想觀念落后主要表現:一是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嚴重,不給地方政府帶來直接利益就不關注,坐井觀天,東部沿海地區好的經驗不愿接受。二是政府服務意識不強,服務理念較差。三是思想解放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工作中思想有點保守。因此,轉變思想觀念迫在眉睫,對此提出如下對策:一是思想觀念要與國際接軌,與經濟發展的規律相一致。只要有助于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承接產業的轉移、培育和扎根,沿海地區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就要欣然接受、大力支持。二是政府要強化服務理念,在招商引資方面要加大力度、加強主動性,而不要等到客商找上門來。機構設置要合理,辦事情要體現人文關懷,要讓承接轉移的產業落到一個溫馨的家園。三是思想解放,提高辦事效率。要從發展經濟、促進地區平衡、改善民生、提高綜合國力的目標出發,切實搞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偉大事業。
二、中西部地區要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
承接產業轉移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導、主抓,而中西部地區的政府機構設置與承接產業轉移還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沿海地區的產業在中西部地區得到發展和壯大。主要表現:一是政府的服務理念不到位,現在中央讓沿海各種產業轉移的政策已經到位了,也確定了方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不是創造良好環境促進新生事物順利成長,而是對新生事物產生懷疑,采取觀望的態度,擔心影響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秩序,只考慮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局部利益,對新生事物有抵觸情緒,干事熱情不高。二是政府機構設置不具體。中西部地區政府部門多而繁雜,但具體抓和抓具體落實不到位,導致人浮于事,承接產業轉移只停留在作表面文章上,劃一塊地,等待客商上門,而真正考慮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路不夠寬。三是設置審批的機構多,企業要進來,難度大。因此,要讓沿海地區產業在中西部地區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從政府這方面考慮,要做到如下幾方面:一是加強政府的服務意識。行政命令型的政府已不適應全球化條件下經濟的發展模式,而服務型的政府能給企業提供發展的機遇、前景和平臺,能搶抓發展機遇,拓寬發展思路,創造發展環境,打牢發展基礎,保持發展勢頭,讓沿海地區的產業在中西部地區扎根,從而輻射中西部地區其他產業。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開闊眼界,敞開胸懷,為承接產業轉移鋪路搭橋,創新發展思路。二是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要強化中西部地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主動性,機構設置合理,辦事高效。只要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就要有重點有步驟地促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要富有創造性、主動性和實效性。精簡機構不但不會降低行政辦事效率,反而能促使行政人員提高辦事效率。三是簡化審批程序,設立綠色通道。承接產業轉移要通過多個部門的審批,要減少那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而在批地、信貸、環保、維穩等部門應加快審批程序,做到簡潔、高效,以見成效來衡量行政效率。
三、中西部地區要惜才留人
黨中央提出“五個統籌”,其中包括統籌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平衡,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是國家的發展戰略,必須要開發中西部,讓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人才轉移,中西部地區必須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在現實中,中西部地區沒有設立一種人才成長的綠色通道,論資排輩,沒有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沒能給人才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在用人導向上把握不準,黨中央提出“三個不吃虧”,而有的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上卻做不到,讓老實人做實事、多做事、多吃虧,而他們的政治前途卻考慮不多。有的領導甚至認為老實人不吃虧,讓誰吃虧?只有老實人多做事、做實事,工作才進展順暢,社會才和諧發展。事實上,中西部地區要得到發展,必須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要吸引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讓人才強國的觀念深入人心。具體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人才的最大欣慰在于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事業上的成功是人才最大的滿足。中西部地區要用好項目讓人才開發,好事業讓人才發展,做到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應不拘一格降人才。看一個人是不是人才,關鍵看他是否為社會做出貢獻、做出多大貢獻。評價一個人的價值的大小就看他為社會做出的貢獻的大小。這樣,以人的成就指數評價人才的價值是比較客觀的,也是人們可接受的,也體現出人才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更體現出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打破論資排輩的用人標準。中西部地區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大,人才在這里可以大有作為,中西部地區應當是可以留住人才的。二是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我國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聚集在大城市,承接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需要大批人才,因此,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首先是人才培養,人才集中在大城市里已經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沒有事業發展空間,但到中西部地區卻大有作為。中西部地區正在發展中,需要各種類別、不同梯次的人才,引進人才到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培養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但存在著人才是否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問題。因此,中西部地區要培養土生土長又報效家鄉發展的人才。以上兩種人才培養模式互為補充,互有成效。其次是人才使用,人才的使用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重視人才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要建立東部地區人才和中西部地區人才的對話、交流制度,開辟到中西部地區創業的綠色通道。要建立人才到基層鍛煉后才能提拔的用人機制。應讓老實人和吃虧的人不吃虧,使他們嘗到甜頭。中西部地區要設置一些項目讓人才發揮聰明才智。第三是人才管理。在人才管理上要完善晉級、考核機制,健全用人導向、激勵機制,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三個不吃虧”的用人導向,讓扎實在基層干的人才得到實惠,有政治前途,從而完善人才管理,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