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后方,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保障現代化建設的必要前提條件。本文對三門峽當地農村發展中存在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此來了解現階段當地農村發展過程。
[關鍵詞]三門峽市 農村 存在問題 人口、資源、環境 對策建議
一、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人口問題
(1)剩余勞動力無法自然流轉。由于農村大量土地被征用,造成大批農業勞動力的剩余。這些勞動力由于自身勞動技術水平不高和城市生存成本太高的原因,短期內無法向城市地區流轉。當地也普遍缺乏專業及深入的其他職業培訓,勞動力自身無法擔負著一費用,這就使眾多的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被動地成為一種閑置的社會資源。同時,又由于勞動力本省惰性的存在,很多群眾失去土地后,借著所得的占地費用慵懶而散漫地生活,沒有順利轉移。
(2)生育二胎現象日益普遍。在部分農村地區,生活日漸富裕的一些群眾在生育第一個孩子之后,紛紛選擇生育二胎。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對于二胎生育的管制較之于城市要相對松散。僅是適當數量的罰款也助長了這一現象的發展。這種情況如果大范圍的擴散開來將會影響今后社會的發展,因為人口過多對資源、環境的壓力都會更大,社會需要承受更沉重的發展負擔。
(3)人口素質仍然偏低。長期以來的歷史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使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公平。大多優良現代的教育資源都分布在城市,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仍然十分落后。當地經濟水平不高,普遍缺乏高質量的教育機構。沒有經過專門的高層次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良好的人文環境的熏陶,大多數的農村人口學習能力較弱,專業技術水平較低,自身素質也不高,這就使得植被破壞、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其他一系列問題屢見不鮮。
2.資源問題
(1)土地資源浪費。隨著國家各種交通要道的修筑和相關服務區的擴建以及各類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對農村的可耕地或非農用耕地的占用程度也越來越高。然而,部分農村地區現在的發展潛力或條件尚未達到所需水平,由于資金不足等問題,部分耕地在征占以后往往被閑置起來,也沒有作為他用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
(2)水資源浪費。我國本來就屬于人均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全國有16個省區人均水資源低于2000立方米,農村中有3000多萬人和牲畜連吃水都成問題。但是在一些水資源較為充足的農村地區,水資源浪費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首先是農村群眾的生活方式相對松散,節約用水的意識不強,日常生活中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程度不夠。其次是農村地區的灌溉方式較為落后,一般都以大水漫灌為主,其重復利用率低于發達國家35%-45%,造成了資源浪費。
(3)林草植被破壞嚴重。截止2008年,我國總體森林面積為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0.36%,其平均水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居世界第84位,相對于其他國家仍然處于較低的植被覆蓋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林木過量采伐的問題依然嚴重,全國年均超額采伐量達7554.21萬立方米。我國是草原大國,天然草場面積廣闊,僅次于澳大利亞,但是近些年也面臨著過度放牧、濫墾濫挖等導致的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問題,草原生態環境逐漸惡劣。
3.環境問題
(1)水污染:一方面,農村地區因為沒有專門的廢水回收和處理設備,家庭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除,眾多匯集。另一方面,外來企業污染。在農村地區投資建立的工廠大多也不會考慮當地的環保工作,大量的污水不經處理就排放致周邊地區。這都會使有害物質隨污水滲入地表,污染水源。(2)土地過度使用和污染:大多農民在不間斷的耕作過程中并不注重土地肥力的保養與輪休,導致土地的過度使用和肥力的下降。而化學肥料和各種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土地內部有害物質殘留,造成了土地的污染。(3)自然環境的污染:部分農村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進行了旅游資源的開發,但卻沒有注重環境的保護,景區內或者景區沿途、人們的生活處所旁,垃圾成堆,污染環境。
二、解決措施
1.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搞活農村,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農村地區正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與城市發展水平差距過大,才導致教育、社會保障、收入等分配不公和人口素質偏低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國家和政府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當關注農村地區,統籌發展,為農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為農民開辟更廣闊的發展天地。而當地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如河南朱仙鎮的木板年畫,陜縣地區的剪紙藝術等,發展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
2.發展農村地區教育事業,全面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增長。不斷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提高當地原有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推動群眾根本上的進步。接受現代化教育,提高科學文化水平,不僅可以改變農村地區原有落后的觀念,促進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還可以解放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從而更好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加強農業技術投入,實現以增長為主導向以發展為主導轉變。經濟發展不光是單純地強調經濟產值的增長,而是更加注重這一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遷。農村地區應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更新觀念,增強綠色發展的意識,以高新技術帶動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4.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提高土地、水源利用率。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現在普遍面臨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和水資源分布不均,人均不足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嚴格控制土地的流轉及使用,減少耕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無謂損失和浪費。注重土地的修養生息,采用新技術,確保肥力,避免土地衰竭。同時,提高水資源的重復使用率,降低水資源的污染浪費程度,保護好水土,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
5.加強保護植被,擴大綠化面積。提升監管力度,禁止亂砍濫伐的現象和對草地產生嚴重破壞的的行為。鼓勵當地群眾開展綠化活動,擴大當地植被覆蓋面積。也可培育經濟林地,采取適當合理的放牧方式,科學規劃私人權限范圍,在為群眾創造收益的同時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6.建立垃圾、污水等處理設備,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農村地區由于資金設備不足的問題,長期以來生活垃圾和廢水肆意排放,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我們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要處理好原先遺留的污染問題,其次還要完善設備工程,確保以后的環境利用過程中不會帶來新的污染。
參考文獻:
[1]馬春文,張東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0年4月.
[2]《中國統計年鑒2009》.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