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分析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以及存在某些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探索改進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新思路。
[關鍵詞]環境會計 信息披露 改進措施
經濟的加快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矛盾問題越來越突出,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越來越重視的話題,因此在未來必然將環境會計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相關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建成,也還沒有出臺環境會計準則,國家環保總局于2007年4月11日宣布,《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將從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辦法》將強制環保部門和污染企業向全社會公開重要環境信息,為公眾參與污染減排工作提供平臺。中國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實務中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一、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研究
1.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不僅定性而且定量,不但反映過去而且反映未來。
隨著相關法規的出臺以及公眾保護環境意識的增強,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已有了一定的進步。從公司年報的披露中不難發現,公司關于環境信息的披露已不僅局限于定性的文字描述,某些公司的年報還進行定量反映。例如吉林化纖2009年度年報以表格的形式,公布其某些污水處理工程的預算數,本期增加數,轉入固定資產的數額,工程進度,充分的反映了該項工程的進展。有的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不再完全是歷史信息,對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相關信息也進行了披露。例如,鞍鋼股份2008年度年報中指出:“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果,全年實施了煉鋼總廠西區燒結煙氣脫硫等單項污染治理項目14項,投資人民幣3.4億元。”,另外還指出“公司計劃2009年內擬向安全、質量、節能、環保等措施及向高性能硅鋼生產線、化工改造、線材廠改造等主要建設項目投入資金人民幣77.41億元”。
2.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進行披露的主體看,我國相關法規只要求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至于哪些企業屬于污染嚴重企業,沒有作出明確規定。致使一些應當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鉆法律的漏洞,沒有進行披露,損害了相關會計信息使用者和公眾的利益。
其次,從披露方式來看,我國的披露方式較多,比較雜亂。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5種:大約36%在年報中,36%在內部工作會議記錄,14%單獨報告,9%財務報表附注中,5%在董事長報告中披露。如果是在內部工作會議記錄和董事長報告中進行披露,那么對于企業年報的外部使用者來講,根本無法獲得相關信息。這些多樣的沒有一種占絕對優勢的披露方式致使外部投資者、管理者以及債務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無法清晰明確的找出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挫傷了他們關注環境會計信息的積極性。
最后,從披露內容來看,我國企業大多披露一些環境方針政策,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較少。我國企業在進行披露時,一般僅僅圍繞環保投資、排污費、綠化、環境認證等內容披露,而且一般披露利好消息,卻沒有披露準確的用貨幣計量的環境資產與環境負債,環境成本與環境收益等信息。這些華而不實的信息對于會計信息相關使用者進行決策來講,用處很小。
當然,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些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基于上述問題,下面對其原因進行初步分析。
二、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差導致對環境會計信息公眾需求、企業供給意識薄弱
雖然目前人們已經開始反省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發展模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等概念,但是通過貨幣計量來進行環境資源保護的意識還是很差。在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環境會計信息需求并不迫切,在進行相關決策時也并不重視環境會計信息。目前的環境會計信息主要的使用者還是政府主管部門。要促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首先必須有強烈的需求和密切的關注,這才會促使企業有提供信息的意向和動力,這樣才能促進環境會計相關法律法規與準則的制定和完善。
另外,目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雖然打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但是“重經濟、輕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為了增加競爭力,就必須降低成本,但是進行環境保護和治理無疑要增加成本支出。因此企業不情愿進行環境治理,更不情愿將信息進行披露。目前對此部分信息進行披露的企業,大多不是自愿披露,也不是來自社會公眾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政府監管部門的壓力才進行的信息披露。所以,從觀念意識上來講,企業以及社會公眾對環境的責任意識薄弱,根本上導致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上存在的問題。
2.環境法規、環境會計準則不完善致使目前環境會計實務可操作性差,缺乏規范性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雖然明確了信息公開的主體,要求強制超標、超總量排污的企業公開環境信息,鼓勵一般污染企業自愿公開環境信息。但是對于基本指標卻沒有公布,致使對超標超總量的企業定義缺乏定量的判斷。
我國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仍不完善,對于環境會計主體、對象、要素的確認和計量、賬戶的設置等都還沒有出臺一系列的準則,致使環境會計實務可操作性差,缺乏規范指導,因此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也顯得不盡如人意。這直接導致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上存在的問題。
三、改進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措施
1.積極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加快環境會計理論研究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起步較晚,缺乏實踐經驗,而英美等發達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環境會計的初步研究,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因此,我們可以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充分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積極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少走彎路,爭取在環境管理、環境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等多個方面實現與國際管理的接軌。例如。荷蘭為鼓勵企業充分披露環境會計信息規定,凡是與環境資源保護相關的一切支持都可以從應稅收益中扣除。
2.加快完善環境會計法規,建立健全環境會計準則
我國目前對環境會計的實務操縱還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律體系。首先在《會計法》中關于環境會計的規定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們應該完善《會計法》,在法律上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
盡快出臺環境會計準則,建立環境會計對象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統一的會計制度,將環境會計內容列入會計要素,規范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和內容。丹麥的環境保護法中規定,所有企業在年度財務報告的基礎上,要附注一份綠色環境會計報告,專門用以披露環境會計信息。
3.建立健全配套的環境會計審計準則和制度,加強環境會計的社會監督
環境會計的主體是企業,作用是用來核算企業對社會環境資源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很多情況下不會自愿、全面、如實地披露對環境資源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因此,政府應加強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目前《審計法》和其他審計法規中均未對環境會計審計作出相應規定。因此目前需要盡快建立健全配套的環境會計審計法規,加強環境會計的社會監督。這樣可以促使企業盡可能全面、真實、規范地披露環境會計信息。
4.強化社會公眾以及企業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增強企業領導、會計人員的環境會計業務水平,從根本上建立環境會計相適應的社會環境
加強社會公眾、企業領導的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引起對環境會計的重視,充分認識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這樣才能為環境會計的逐步推動和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促進企業主動、自愿進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當然環境會計是環境科學與會計學的交叉學科,使得會計人員不僅 要懂得會計知識,還要了解環境知識,這樣才能適應環境會計的要求,更好的進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工作。
隨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企業以及社會對環境資源保護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的意識逐步加強,我國環境會計將在不久的將來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屆時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實務也將會取得較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家林,孟凡利等.環境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李瑞萍.可持續發展觀下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24).
[3]劉江燕.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審計與理財,2011(2).
[4]陳雪輝.完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