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條件下,市場經濟中“看不見的手”可以對社會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達到一般均衡。所謂“市場失靈”即是通過市場的力量不能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造成市場混亂,市場效率低下,而“政府失靈”是指在政府調控的過程中,出現決策失誤,政府行為低效率,以及尋租現象的出現,從而使政府的目標難以實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在兩者之間尋找均衡點,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
[關鍵詞]市場經濟 資源配置 市場失靈 政府失靈
一、引言
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條件下,市場經濟中“看不見的手”可以對社會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達到一般均衡。但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本身又不是萬能的,由于市場的功能缺陷和若干局限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在市場出現失靈的情況下,適當的政府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可以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基本手段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以政策、法規及行政手段來彌補的缺陷,糾正市場的失靈。但在政府干預的過程中也會存在著種種困難、障礙和制約因素,使得政府難以制定并執行好的合理的公共政策,導致公共政策失效。這就非但不能起到補充市場機制的作用,反而加劇了市場失靈,帶來更大的資源浪費,甚至引發社會災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在完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適當的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從而使經濟得以有效、健康、平穩的運行。
二、市場失靈的涵義、成因及克服策略
1.市場失靈的涵義
由于市場本身所存在的功能缺陷就決定了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也就決定了“市場失靈”出現的必然性。加爾布雷斯曾把市場失靈歸結為三大問題,即微觀經濟無效率、宏觀經濟不穩定性、社會不公平。薩繆爾森也把這三方面視為市場經濟偏離最優狀態的原因。
2.市場失靈的成因
(1)壟斷與微觀經濟主體缺乏效率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一方面產品之間總是有差別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的高低也往往會成為阻礙資源自由轉移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增強個別廠商影響市場的能力,削弱市場競爭性。一旦某個經濟主體占領了一定的市場,實現了規模經濟,就會阻礙潛在競爭者的進入。因此,在規模經濟顯著的行業,特別容易形成壟斷,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壟斷。在自然壟斷的情況下,壟斷者憑借自身的壟斷優勢,往往使產品的價格和產出水平偏離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要求,從而影響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經濟的作用,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
(2)公共產品的提供
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是相對而言的。私人產品的消費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一個人消費了這一產品,別人就無法同時消費它。而公共產品的消費則相反,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增加一個人消費某種產品并不會減少其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數量和質量,而要排除某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顯然,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人人都會希望有別人來提供公共產品自己免費使用(即免費搭車:FreeRide),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它性,使“免費搭車”成為可能。正是由于這一問題的存在,就使價格反映偏好的機制失靈。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這類產品應免費提供。如果不能回收成本賺取利潤,市場經濟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是不會提供這類產品的。
3.信息的不對稱(或不完全)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信息完全的情況是很少的,局部的。所以人們要獲得信息就必須付出交易成本。在交易雙方的交易中,由于對商品質量、性能等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就可能會出現信息不完全的情況。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會破壞市場經濟機制中的“優勝劣汰”機制,以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就破壞了市場經濟中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使社會資源難以實現最優配置。
4.混合產品和外溢性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真正的純公共產品和純私人產品是不多的,許多產品和勞務既有私人產品部分特征,同時其成本或收益又有顯著的外溢性。這類產品稱為混合產品。混合產品的生產或消費,可以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經濟環境和經濟利益,對他人產生額外的利益或成本,但生產者或消費者并未因此得到報酬或進行賠償,這些成本收益在企業或個人進行經濟核算時往往不予考慮,故這種現象被稱為外溢性現象。有外溢性特征的產品,其私人成本(或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額就是外部成本(或收益)。由于外溢性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對稱,就會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因為企業或個人進行決策的時候,只可能將其實際承擔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進行比較,在無需對外溢成本進行賠償的情況下,經濟主體實際承擔的成本會小于其活動的總成本,因而會過量從事產生外溢性成本的活動;相反,在外溢利益得不到報酬的情況下,就會選擇較少地從事該類活動。
5.社會分配缺乏與效率相適應的公平性
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怎樣把“蛋糕做大”和怎樣“合理分割蛋糕”這兩個涉及全局的問題即效率與公平問題。市場失靈、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不僅會引起效率低下問題,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問題。社會分配不公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行業差別也有日漸擴大之嫌。在近年經濟和國民收入快速增長,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的同時,同期的基尼系數卻從1980年的0.33攀升至2001年的0.45。如果社會分配領域的差距越來越大,就有可能影響經濟效率的提高,甚至會引起社會動蕩。
三、克服市場失靈的策略
市場失靈的存在,客觀上就要求我們在以市場為主體的前提下必須盡快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宏觀調控,解決好市場失靈問題。針對市場失靈的表現及其成因,作為參與宏觀調控的各級政府,發揮應有的經濟職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可以采取如下對策:
1.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有良好的“硬件條件”。
政府要承擔起那些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而又對經濟發展起重大影響作用的項目,如國防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等等。這樣,既解決了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保證了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同時,政府在投資過程中還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也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和生產,從而推動經濟的繁榮。
2.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和具體的運行體制,制定各級各類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件條件”。
制度或體制是一個國家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勵制度,個人或企業的勤奮勞作未能獲得應有的報酬,就會降低其工作積極主動性,小而言之是企業的損失,若社會的大氣候如此,損失的就是國家了。再如若某人被搶劫而無人問津,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能夠保證其財產安全或財產所有權,這個社會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經濟安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甚至將制度的變遷視為經濟增長的原因,可見制度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3.政府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
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夢魘;1998年以來我
國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撐我國順利走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歲月,而且五年來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長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枝獨秀”。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宏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調節收入;同時要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和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
4.政府要通過收入政策、稅收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努力縮小地區之間及社會公眾之間收入分配的差異。
政府要通過收入政策、稅收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努力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進行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導向,通過政策的傾斜,對不同地區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公平與否的評價和調整。通過轉移支付、完善稅收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勢群體,調節公眾的心理平衡,達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的目的。
5.政府要不斷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面對目前經濟全球化、系統開放化的社會,政府的效率高低,其衡量標準就是能否在最短的時間里,付出最小的代價而得到最優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所以,無論對于醫療衛生問題,還是金融危機、經濟安全問題,甚至國防安全問題,政府的工作效率都要不斷提高。我國正處于有史以來發展的最好時機,我們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府的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并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以保障我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穩定、持續地增長。
四、政府失靈的涵義、成因及應對策略
1.政府失靈的涵義
喬治-梅森大學的詹姆斯#8226;布坎南在其公共選擇理論中最早提出了“政府失靈”的概念。所謂“政府失靈”就是指政府在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決策失誤,政府行為低效率,以及尋租現象的出現,從而使政府的目標難以實現的一種現象。
2.政府失靈的成因
(1)政府的內部性
政府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而是由有著不同利益和目的的許多人組成的集合。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人假設”引入政府活動,認為政府行為主體具有與市場經濟人一致的經濟人特性,在政治市場中可能受到權利、職位及其相關物質利益的驅動,而謀求個性效用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給他們帶來效用最大化的準則被選擇和實施,一個簡單多數決策的模型中,必然出現多數獲利集團的個人邊際利益大于社會邊際利益或個人邊際成本少于社會邊際成本的結果。公共選擇的結果偏離了公共目標,公共機構不再代表公共的利益,不再發揮公共的職能。這很近似于導致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只是外部性意味著社會成本和利潤沒有包含在私人決策的考慮當中,而政府決策的“內部性”則意味著私人的或機構和組織的成本和利潤很可能支配了公共決策的考慮。它的存在提高了機構的社會成本,使其高于技術上的一般成本。單位成本增加,政府產出減少,政府決策的“內部性”帶來了政府失靈。
(2)基于“內部性”產生權錢交易的尋租活動
“內部性”的存在使政府機構被特殊利益集團所左右,成為特殊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而權力則成為這一集團謀求自身利益的工具。各個經濟利益主體通過游說、行賄等各種手段,促使政府幫助其 建立優勢地位,獲取超額利潤,這一活動即所謂“尋租”。政府干預經濟的過程,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權利介入經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就為經濟利益主體運用
權錢交換和借助政府權利因素謀求壟斷利潤,實現其最大利潤目標的尋租活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同時,官員們因這些活動享受了特殊利益,又會引發為爭奪主管官員肥缺而發生的第二層次的尋租競爭,各個社會利益團體為爭奪財政收入分配的第三層次的尋租之戰。為了維持這一與生產性活動無關的逐利活動社會資源被大量浪費,生產則日益惡化政府嚴重失靈。此時政府手中的權力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倍具吸引力的資本正嚴重影響著市場競爭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正以及社會生產的效率。
(3)政府行為的低效率
政府行為存在低效率。其表現主要有:政府機構缺乏足夠的競爭機制。政府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唯一非市場機構,不存在替代性,也就缺乏足夠的競爭性;政府自身組織制度存在缺陷;政府機構缺乏降低成本的機制;監督政府機構的信息不完備。
(4)信息不完全
就像信息不完全在私人部門造成了問題一樣,也給政府這一公共部門帶來了問題。事實卻讓人們發現依靠政府建立起來的經濟秩序,并不具有充分的信息基礎。盡管人們可以擁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人員,設有計劃、統計等智囊機構,但它仍舊不可能全知全覺。它在制定各種政策時,既不能完全掌握人們的偏好,更無法了解政府計劃的各種結果。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變成了一種有價的商品,人們慢慢覺得,通過市場自發地橫向傳遞或許比通過政府理智地縱向傳遞信息更為有效。
3.應對政府失靈的策略
(1)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加快職能轉變。
預防政府失靈情況的出現,必須對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所處的位置給予合理的定位。1)宏觀經濟的調控者。2)收入分配的調節者。3)市場失靈的調節者。對政府角色的定位,只是說明政府能夠通過宏觀調控等手段改善和加強市場的作用,預防市場失靈所帶來的負外部性。
(2)完善法律制度,實施有效的社會監督和約束機制,規范政府行為
要通過對法律制度的完善,來進一步規范政府的宏觀調控行為,預防政府權力失衡和腐敗現象的發生。對于政府實施監督可通過公眾、媒體等外部約束力實現監督和約束,還可在政府內部實現上下級間的縱向監督和同級間的橫向監督,從法律上,制度上,機制上實現政府的健康運行,最大可能的防止尋租和腐敗現象的發生。
(3)建立和完善各種渠道,提高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
政府機構工作效率低下,是政府失靈的首要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應首先在政府內部建立競爭機制;其次,加強政府對稅收和支出的約束力;第三,應完善公務員制度,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4)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行政執法水平
轉變政府職能要以服務導向代替傳統的政府中心主義,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政府行政執法水平的高低也就決定了政府運行的順暢度。樹立政府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的公平性意識,加強政府的廉政建設,從而克服政府因行政水平的影響而出現的政府失靈。
五、結語
市場失靈要求政府直接參與經濟對經濟進行干預,政府失靈又要求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和調節,削減政府規模,政府就在這市場失靈與政 府失靈的互動中,時而擴大,時而縮小。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在兩者之間尋找均衡點,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
政府——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以其獨具的強制力介入經濟,可是政府行為的“內部性”卻使政府實施的是私人或集團的目標。復雜的現代社會中,經濟不再是純粹的市場與政府的選擇,而常常是兩者不同組合的選擇。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人類選擇了市場,但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卻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強成為了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競爭有序的市場建立,大量基礎設施的提供,科技發展的推動,政策計劃的制定,還有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切都必須有賴于政府積極有效的調節和干預。經濟學家阿瑟#8226;劉易斯說:“在穩定的社會中,政府干預的事情極少……但是在迅速轉變的社會中,政府對任何事情都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國家越落后,政府開拓的余地越大……也許這段話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應當更具意義。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2]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
[3]池元吉,論市場與政府[J].經濟評論,2001(6)
[4]石薛橋,政府失靈與政府職能轉變[J].華北工學院,2002(2)
[5]陳小安,高麗亞,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經濟學分析[J].決策參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