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兩型社會實驗區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探討在循環經濟指導下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發展模式。“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發展,也可理解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其體現形式可形象概括為生態經濟。我們探討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即引導長株潭城市群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推進城市群的健康快速與持續發展。
[關鍵詞]長株潭城市群 發展模式 “兩型社會” 生態經濟
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自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關于其如何建設與發展,各界已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從戰略角度的,有從宏觀管理視角的,也有一些從比較角度的。最近幾年,從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協調關系上進行探討的成為了關注的重點與熱點。本文探討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旨在引導長株潭城市群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推進城市群的健康快速與持續發展。
一、提出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的背景
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社會一直保持快速的發展勢頭,城市群的綜合實力及其輻射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增強,然而因為長期沿襲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過度的開發了自然資源,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長此以往勢必制約經濟的發展。
一方面,提出建設完善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十分必要、迫在眉睫。作為湖南省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國家的老工業基地。尤其是株洲,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工業城市,多年來受到“重發展、輕治理”理念的影響,結構性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長株潭城市群確立后,以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仍未改變,因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水污染最為嚴重,長株潭三市的水網交錯,污染傳播范圍大、速度快。城市群內水資源的SO2和TSP指標經常超標,難以穩定達到二類標準的水平。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增長一定程度的犧牲了生態環境,比如嚴重不足的城市綠地面積,且分布失衡,絕大部分位于城區邊緣,如長沙市,岳麓山風景區和省森林植物園就占到了全市公共綠地面積的62%,而老城區的綠化面積僅7.4KM2,覆蓋率還不足6%。從這些數據來看,目前長沙、株洲、湘潭城區的綠化覆蓋率都要遠低于聯合國生物圈與環境組織制定的標準。
另一方面,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的建設與完善條件已較為成熟。結合我國的中部崛起與兩型社會實驗區的發展戰略和重要機遇,在這個條件下,構建一個生態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已具備根本性的理論基礎。將人口、資源、環境統籌規劃,改變傳統生產與消費方式,合理利用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是長株潭城市群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這種選擇也必將有利于長株潭城市群崢攝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構建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的原則
首先,生態經濟即循環經濟,其核心是廢物的減量、資源的再利用與循環利用(即3R原則)。本文認為有效地實施3R原則,貫徹生態經濟理念,是“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在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發展模式的建設過程中,在注重環境保護、預防環境污染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加強綠色產業的開發,是3R原則的具體表現。堅持3R原則,是構建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的保障,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
其次,科學合理的的城市群的各項發展進行規劃,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表現,同時也是我們建設長株潭生態城市群的又一重要原則。當然,作出合理的規劃后,更重要的要落實。落實科學合理的城市群規劃是發展生態經濟的關鍵。對于長株潭城市群而言,選擇一個合理的發展戰略,從多個角度多、個領域確定發展的重點,將近期規劃與長期規劃相結合,并促使各部門以及相應的資源、行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只要這樣才能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與經濟發展的最優化。
再次,還應該突出特色,每個區域都應該有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說要充分的發揮當地的區域優勢與地方特色,結合現狀處理好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才不相應的配套技術,合理的調整城市群的產業結構和職能分工,以廢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進行多產業耦合,建立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以實現經濟發展的最優化與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
三、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發展模式的建設思路
依據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產業集聚、園區帶動、集約發展”的產業發展戰略,結合區域內的發展現狀與產業的空間基礎,建設具有特點的生態發展模式,需要我們積極的發展生態物流、生態供應鏈,進而真正的提升城市群的綠色生產力,提高長、株、潭三市之間的資源利用效率與協調效率,以形成一個生態化的產業鏈。本文認為,通過生態化的調整和改造,必定能夠拓展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發展空間,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有效的提高城市群整體的生態水平。
1.建立立體宣傳模式,建設“生態名片”
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已經全面啟動,在這樣的機遇下,第一,城市群的發展就應該充分的利用各類專業的傳播媒介來擴大宣傳,打出長株潭城市群的綠色“生態名片”,全面塑造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經濟發展的形象。包括宣傳生態生活的少公害、少污染等優質與健康的特性;宣傳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宣傳保障人類健康、促進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等等。第二,長株潭城市群的立體宣傳,還應該積極的通過政府、社區、學校等費專業的傳播媒介來展開宣傳教育,培育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價值觀,使城市群內的全體公眾都真正的樹立起生態經濟的意識(包括品牌意識、質量意識、法律意識、風險意識等等),形成指導經濟行動的“生態”思想意識體系。第三,從公共信息、個別信息兩個層面分類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內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建設,建議長株潭城市群內實行企業環保業績等級公開制度,引導公眾參與評判企業的環境行為,刺激企業改進經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構建生態服務業模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長株潭城市群要構建生態發展模式,就離不開發展資源節約、少污染、少公害的高端服務產業。服務能力強、集約化經營程度高的服務業能夠降低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同時也是推動長株潭城市群服務業信息化、高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具體來看,第一是要加快的發展科技服務業與專業性服務業,培育動態跟蹤、信息搜集、研究預測、展示展覽、交流發布、網絡信息等新興的服務行業,為長株潭城市群現代產業高效快速發展提供強大、順暢的信息通道,吸引國內外專業服務公司在長株潭設立服務機構。第二是要鼓勵、規范、推動“評估、會計、設計、律師”等中介服務業的發展,進而促進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結構進一步的調整。第三是要培育發展餐飲酒店業、娛樂休閑業、商貿流通業、商貿會展業,使之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經濟建設的有力支撐。筆者認為建設節能、降耗型的購物中心和生活服務網絡體系就是十分不錯的選擇。第四是要合理的規劃和建設工業物業、商業物業、商品性住房,為城市群聚集生產要素和人才提供良好的空間物質載體。最后,應該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發展科普推廣、職業培訓、民辦教育、文化傳播、體育健身、醫療服務、社會保險等文化產業和公共服務產業,提高城市群的整體服務水平,并最終達到優化長株潭城市群產業結構的效果。
3.建立綠色生產模式,創設生態企業
加大長株潭城市群傳統產業基地主要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第一,抓緊建設污染處理配套設施,健全治污網絡體系,加強環境監管,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力量,督促企業治污設施正常運營。第二,推進城市群的循環經濟,積極改造企業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進到并要求各企業實現企業內部物料的循環,大力發展舊物調和資源回收產業(靜脈產業),發揮集聚效應,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在城市群的開發過程中,要配套的建設廢物回收利用、工業污染物集中處理的相關設施體系,在長株潭城市群內推行環境管理認證、清潔生產和工業生態化活動,把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第三,在長株潭城市群主要行業和企業中啟動清潔生產企業試點和示范項目,適時實施清潔生產強制性審核,在試點企業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第四,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污染損害補償費用,搭建政府導向推進平臺、產業結構調整平臺、資源綜合利用平臺、示范試點建設平臺,逐步消除循環經濟中原材料價格障礙和循環過程成本障礙,加快創建長株潭城市群綠色企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劉思華.綠色經濟理論一經濟發展理論變革與中國經濟再造[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段林毅.湖南推進新型城市化戰略研究[M].長沙:長沙銀都印務有限公司,2007.
[3]魯明中.張象樞.中國綠色經濟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鄧微.湖南經濟社會重大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趙弘,關鍵.綠色經濟發展和管理[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
[6]余春祥.綠色經濟與云南綠色產業戰略選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10.
[7] 張小剛,趙潔.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的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分析[J].特區經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