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低碳”是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之一,低碳社區口號也應運而生。社區是我國城市的基本組成框架,低碳城市的建設重點在于低碳社區的開發。從低碳視角下審視我國的社區建設,將對社區建設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由此推進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的穩健步伐。
[關鍵詞] 低碳社區 路徑 節能
一、引言
低碳口號的提出為城市社區建設輸入了新鮮的血液。碳排放量的持續增長給全球環境及氣候造成了極度不良的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及討論。低碳社區的建設也就成為了公眾的首要選擇和社會的必然要求。
作為城市建設的第一步,社區建設顯得及其關鍵,低碳社區建設是科學的、先進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因此低碳視角下的社區建設是新時期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及發展方向。21世紀,溫室效應成為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難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三份評估報告上估計全球的地面平均氣溫會在2100年上升1.4至5.8℃。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導致5600萬發展中國家人民淪為難民。面對種種威脅人類生存、生活的碳污染現狀,給了我們深刻的警告和啟示,碳排放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亟須我們重視解決。政府和全社會必須采取措施解決環境問題,同時低碳治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也不言而喻。低碳社區建設是我國社區建設與治理的首要選擇。我們必須從低碳的視角去建設一個和諧的、友好的、可持續性的低碳社區。
2010年8月,我國發改委也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我國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作為首批試點地區,全面拉動了我國低碳社區建設的序幕。我國低碳社區的建設不僅需要政府予以密切的關注和高效的規劃及管理,也需要群眾的自覺配合和觀念轉化。只有當國家與民眾達到高度的配合,我國低碳社區的建設才能走上規模化、系統化的建設之中,并取得卓越成效。
二、有效的規劃與管理
低碳社區的建設需要政府進行有效規劃與管理,主要包括對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環境的保護與控制,能源的開發與治理等方面。
1.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以及居民生活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社區內的基礎設施一般包括居民住宅群、綠化帶、交通運輸等,它是社區居民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城市的飛速發展,要求基礎設施不斷的更新和完善。首先,作為居民住房基礎設施的居民樓必須秉承低碳、節能、環保的理念進行建設,建筑材料低碳化,配置綠色建筑材料和設備設施,改善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降低建筑空調采暖負荷。目前,我國新建的樓房,無論是商業大樓或是居民小區,都逐步普及采用了環保節能的保溫墻,保溫墻能將室內外的熱能進行有效的隔離與高效儲存,冬天能保證室內的溫度不至于太低,夏天能將外面的炎熱阻擋在外。同時,合理布置社區建筑平面和立體結構,優化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能耗,窗戶設計及玻璃材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減少照明用電量;在能源供應方面,低碳社區倡導充分、高效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居民區可將樓頂充分利用,統一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充分利用太陽能生產熱水,同時可在樓頂安裝風能發電裝置,利用風能減少用電負擔;在供水排水方面,相關部門必須對供水管網、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進行梳理與修復,確保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并逐步優化社區排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中水利用系統、雨水收集系統確等;在交通運輸方面,低碳社區的建設需要保證小區交通的暢通以及出行的便利,按照綠色交通的原則,社區應該種植大量的樹木,用來吸附往來車輛制造的碳化物,同時加強社區停車場建設,防止居民私家車亂停亂放,阻礙原本就狹小的社區交通。對于沒有公交出沒的較大社區,社區可統一安排環保電瓶車,方便居民出行。
2.環境的保護與控制
環境的保護與控制是低碳社區建設中最持久、最廣泛參與的項目,他要求每一個社區居民都養成環境保護的意識。首先,對于垃圾、污水等污物的處理必須有效控制,禁止社區居民養成垃圾隨手扔,污水隨處排的惡習。其次,相關部門要關注社區綠化植物帶的建設及保護,禁止亂砍亂伐,保證社區內一定比率的綠化覆蓋率。汽車尾氣排放是污染社區環境的主要污染源,社區內要盡量避免渣土車、貨車等灰塵撲撲的外來車輛在社區內穿行,影響社區內的空氣質量。對于大型工廠、黑作坊等應明確禁止在社區內扎根,社區內是居民生活的地方而不是工業區,工廠的進入必將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
3.能源的開發與治理
能源開發與治理是低碳社區建設的動力支持。生活、生產需要各種各樣的能源支持,然而在生產生活中因為對能源的不合理和過度使用,對整個地球都產生了惡劣的影響。為改善現狀我們必須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開發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大力開發清潔能源替代碳基能源的使用,在社區內廣泛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其次,社區居民必須節約能源,大力提高能源效率。白天多采用自然光,降低能源消耗。并倡導電器節能化,如使用節能電梯、電能冰箱、節能空調等;最后,合理的變廢為寶。對社區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整理,又可變廢為寶;建立社區中水處理系統,將部分生活污水處理后循環再利用,用于洗車、噴灑綠地、沖洗廁所等,既充分利用了水資源、減少污水直接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亦可降低水費支出;
三、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
低碳生活的發掘與培養是低碳社區建設的靈魂。居民群眾是社區最基本的構成。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徑。低碳生活需要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從每個人身邊的小事做起。
1.低碳文化氛圍
建設低碳社區,需要培育醞釀低碳文化。長期以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實行高增長、高生產、高消費,導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以致達到地球難以承受的上限。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社區的建立是一次社會大變革,是一次文化觀念、生活觀念、消費觀念的大轉型。它需要破除傳統的高碳消費文化,孕育符合低碳時代要求的低碳消費文化。社區管理機構要充分利用社區硬件和軟件設施,構建社區文化網絡,營造低碳文化,形成公眾參與的合力。在政務公開、信息公開的社會建設與發展中,公眾參與是構建社區低碳的必要手段,可使社區居民增進節能知識,提高節能技巧,進而轉化為節能降耗的能手;公眾參與社區低碳文化創建與宣傳活動,可以增進社區居民與政府領導的有效配合,有利于化解分歧、相互約束、互相監督、彼此教育、達成共識,將低碳意識和低碳生活方式根植于每個社區居民的心中,落實于社會公眾的生活細節之中。
2.低碳消費模式
生產和消費是生活模式的兩個基本方面,低碳消費模式包括諸多方面:首先,居民飲食低碳化。全民倡導健康飲食文化,鼓勵公眾低碳飲食,一個人或一個家庭踐行低碳生活方式難以形成社會凝聚力,而全民參與的低碳生活方式就是推動我國低碳社區建設的群眾基礎。生活細節低碳化,對每個公民來說,是舉手之勞,它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其次,超市購物低碳化,超市購物會用到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袋,這是重要的生活污染源之一。自去年以來,我國已有一些城市取消購物袋免費提供,提倡居民使用環保購物袋。如此舉措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一次性購物袋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污染。再次,家居裝修低碳化:節能化、環保化,既是營造健康家居的基礎,也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渠道。全國每年家庭裝修約2000萬戶,每戶能用0.1平米裝修用木材,可節能約50萬噸標準煤,減排一氧化碳1萬噸;每戶家庭裝修能節約1平米的建筑陶瓷,可節能約12萬噸標準煤,減排一氧化碳30.8萬噸。可見,家居裝修低碳化潛力巨大。
3.低碳出行模式
作為社區居民,低碳出行是低碳社區建設的關鍵。低碳出行對于居民個人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現代人壽命比起過去有了明顯的縮短,這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及作息時間密切相關。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現代人在享受科技帶來的快感之時,也為健康隱患埋下了伏筆。長時間開車雖然快捷方便,但是人們卻減少了鍛煉并且長時間久坐,造成一系列疾病。同時,在開車的過程中大量的汽車尾氣撲鼻而入,使太多的含碳化合物直接進入腦部,造成供血不足、頭暈腦脹等疾病。低碳出行不僅對個人具有積極地作用,在整個低碳社區的建設及低碳社會的建設中也同樣具有促進作用,社區是居民用來生活和享受地方,對空氣質量、噪聲污染等都必須嚴格把關,只有在一個安逸的社區內生活才能有效地提高生活效率及工作效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小玲.低碳社區典范:零能耗的貝丁頓社區[J].世界科學.2010.4
[2]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社區及其實踐[J].城市問題.2008(10)
[3]陳曉春.張喜揮.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