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市場營銷業發展迅速,對經濟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在不同領域的運用中效果卻各不相同。本文結合微觀經濟學的一些觀點和分析方法,對營銷活動中的經濟思維進行分析與評價,并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市場 微觀經濟 市場營銷 經濟
本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管理需要而出現的市場營銷,它是個人和群體通過創造并同他人交換產品和價值以滿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不包括人們的選擇行為,這便是本文為何要用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去市場營銷所在,以期營銷決策中將出現一些定量化的運用。
一、尋求潛在客戶
你的產品或服務要銷售給誰,(這是營銷循環的第一步)誰有可能購買你的產品,誰就是你的潛在客戶。
1.分析需求
確定誰是潛在客戶,就得分析人們的需要。需要是在沒有得到某些基本滿足的感受狀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商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滿足它,但不能憑空創造。甚至可以通過開發及銷售特定的產品和服務來影響實現上述需要的欲望,而需要的欲望就表現為需求。
有效的需求必須具備2個基本要素:主觀上要滿足消費者的嗜好或偏好,即用得著;客觀上要受到消費者收入預算的制約,即買得起。具體來說,需求反映了在不同價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它遵循需求法則,受消費者偏好、收入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主要是替代品和互補品)、人口數量、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變動都會影響需求曲線的變動。
2.需求的量化---彈性分析
引起需求變動的因素可以用彈性來定量化。彈性有多種,價格彈性、收入彈性、交叉彈性等,在這里主要探討人們長熟悉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我們的營銷策略就不同。對于需求彈性大于1的商品,提價會導致價格的上漲幅度效應小于收益的減少幅度效應,因而最理智的營銷者應該采取降價策略;對于需求彈性等于1的商品,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變動影響不大,理智的營銷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降價或提價策略;對于需求彈性小于1的商品,理智的營銷者應該采取提價策略。
3.需求價格彈性的求解
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相對價格變化作的反應程度,即某商品價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增減的百分比之比。
比如:在某段時期,某商品價格由5元降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為130元,則該商品的營銷策略應該是降價,因為它的需求價格彈性為1.5
在計算彈性的時候要注意基期選擇,價格的變動資料與需求量的變動資料,可以根據一定時期的銷售統計資料獲得,但要注意變動情況的計量口經要保持一致。
由此可知:確定誰是潛在客戶,不僅要看他有無購買能力,還得分析其需求欲望,需求欲望的大小可以借助需求彈性來量化,需求彈性的大小可以引導營銷策略。因而適當的營銷策略就會吸引更多的客戶。
二、提高客戶滿意度
客戶滿意既是客戶本人再購買的基礎,也是影響其他客戶購買的要素。對商家來說,前者關系到能否保持老客戶,后者關系到能否吸引新客戶。因此,使客戶滿意是商家贏得客戶,占領和擴大市場,提高效益的關鍵。
客戶滿意是指對一個產品可感知的效果(或結果)與期望值相比較后,客戶形成的愉悅或失望的感覺狀態。
1. 客戶滿意度的測定
為了能定量地進行評價客戶滿意程度,可對客戶滿意分為七個級度,給出每個級度得分值,并根據每項指標對客戶滿意度影響的重要程度確定不同的加權值,這樣即可對客戶滿意度進行綜合的評價。
例如,某企業對其產品的質量、功能、價格、服務、包裝、品位進行客戶滿意調查,按七個級度,從很滿意到很不滿意的分值分配如表:
兩種方法計算的結果是不同的,加權法為58.5,接近于滿意水平,而簡單分值法僅為36.67,處于較滿意水平。而實質上,客戶對產品的總體感受應是滿意水平。所以利用加權法更能準確的反映客戶的滿意狀態。加權法的加權值,商家可以根據經驗、專家評定或調查等方法進行確定。
2.提升客戶滿意度
首先我們從下面一個案例分析入手:
一個商人用4元錢一斤批發來的梨。他會分出三種:一種最小的和有毛病的,賣3.8元一斤;一種中間的,賣4.6元一斤;最大最好的賣6元一斤。“梨3塊8一斤了!”低于批發價格的叫賣很快就會讓大家蜂擁而至。這提高了客戶的欲望,會使其產生一種購買動機。小商通常會問你:“你買梨是干什么用?”這是在撲捉你的行為意向。一些不講究的客戶圍著小商,在3.8一斤的的梨里挑三揀四,這會提升一些客戶的從眾心理。 如果看你穿得西裝革履,如果得知你買蘋果是為了看病人、送禮,他會告訴你買4.6元或6元一斤的才有面子,這是攻破客戶的心理防線,提升滿意度。
有經驗的小商,知道讓客戶在買什么(便宜的,還是一般的,或是最好的)之間做選擇,這樣做的結果最終的結果就是50%的梨賣了4.6元,25%的蘋果賣了3.8元,25%的蘋果賣了6元。而且很快就能賣完。而不懂營銷的小商,是讓客戶在買與不買之間做選擇。4.2元的價格被客戶挑來選去的賣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堆爛蘋果。
所以生活告訴我們:給孩子和朋友送禮物,分批分次的多送點,一定比一次性送前者總和要讓他們感覺爽;出了很多倒霉事,你千萬不要一一匯報,報個總數就行了。商業告訴我們:商家做廣告,特別是面向家庭主婦的電視廣告,那種讓您限時撥打的免費電話,購物免費送東西的,一般都送您幾件便宜貨,而不是一件貴的東西;推銷一件產品,推銷人員應該是指向客戶報一個項目總價,不是單獨強調某一個項目的價格,這讓您覺得對于買東西,總開支沒加多少;你買東西的時候,交完了款,再給您送送點小禮品啥的,您一定很高興吧?(買東西前給再多,客戶也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買完后給一點點,也會認為是額外的獲得啊,這樣的小禮物對于增加客戶滿意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有多個經濟活動均涉及到收益/甜頭/好處,盡可能的單列他們。如果有多個經濟活動均涉及到開支/損失/霉頭/災難,盡可能的合并他們。
由此看來,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就正是微觀經濟學中的提升消費者剩余。一個人對一物所付的價格,決不會超過,而且也很少達到他寧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價格;因此,他從購買此物所得的滿足,通常超過他因付出此物的代價而放棄的滿足;這樣,他就從這種購買中得到一種滿足的剩余。他寧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價格,超過他實際付出的價格的部分,是這種剩余滿足的經濟衡量。這就是消費者剩余。
微觀經濟學中提升消費者剩余途徑有:(1)消費者利益應是政府規制政策的目標;(2)放松管制,鼓勵競爭;(3)發揮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4)合理的宏觀稅負是增進消費者剩余的有效途徑;(5)樹立消費者至上的觀念。這些也無不是提高客戶滿意度經驗之談。
三、合理定價
商家為了有效地開展市場營銷活動,促進銷售收入的增加和利潤的提高,必須給其產品制定適當的價格。影響定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定價目標、產品成本、市場需求、競爭者的產品和價格等。
在銷售過程中,買賣雙方都是微觀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都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即賣方趨向于遠遠高于成本的價格,買方趨向于付出最少的金錢。
(1)賣方給出實價,雙方都不討價還價。顯然,這對買方是極有利的,但這將導致賣方生意沒有繼續營運的成本,時間久了,商家自然虧本,退出市場。
(2)賣方要一個遠遠高于成本的價格,買方不討價還價。這時賣方處于優勢,買方就會感到商品的質量于價格不符。沒有人會明知吃虧還持續買下去。若賣方一直不降價,長此以往,買方也會因為價格太高,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而不再購買商品。
(3)賣方要一個遠遠高于成本的價格,買方要討價還價。在這種情況下,賣方能夠滿足自己定高價的傾向,買方也能滿足自己壓低價格的傾向,兩者都感受到了彼此利益能夠達到最大化的可能。
1.價格博弈
市場就是以適當的價格出售商品,低于這個適當的價格,賣方就會停止出售這種商品;高于這個適當的價格,買方就會停止購買這種商品。由此可見,市場活動就是買賣雙方的博弈活動。
人們在購買東西殺價時,絕大多數商家都會和你討價還價的。這是因為在雙方的博弈中賣方處于為商品定價的優勢地位,他們通常會為自己的商品定個最高的價格。相反,消費者因為不知道進貨價格而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商家逐利本性的懷疑,就會促使不斷地用砍價來測探商家的心里底線,進而摸清最貼近物品真實價格的價格。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要多方打聽,貨比三家才能探測到商家的底線。
2.價格歧視
價格制定的壟斷者,向不同的購買者索取不同的價格,如果這些不同價格并非因為成本不同造成的,這就是價格歧視。比如:在風景旅游點對外國游客和國內游客收取不同的門票;同一商品的外銷價格不同于國內市場的售價;工業用電和生活用電的價格不同,高峰時段用電和低峰時段用電價格不同;電影院對學生實行優惠票價,對成人實行標準票價等等。
不過采用價格歧視必須滿足以下幾點:(1)市場必須是可以細分的,而且各個市場須表現出不同的需求程度;(2)以較低價格購買某種產品的客戶沒有可能以較高價格把這種產品倒賣給別人;(3)競爭者沒有可能在企業以較高價格銷售產品的市場上以低價競銷;(4)細分市場與控制市場的成本不得超過因實行價格歧視而得到的額外收入;(5)價格歧視不會引起客戶反感而放棄購買,影響銷售;(6)采取的價格歧視形式不違法。這樣商家在一定條件下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四、總結
市場營銷過程中包括了許多微觀經濟原理。對消費者需求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潛在客戶;對消費者剩余分析,可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對博弈論的探討,可以提高討價還價的能力;對價格歧視的理解,會明確商家的良苦用心;對消費者均衡的探討可以找到消費者的最佳購買組合;等等。并且利用微觀經濟學的一些定量分析手段,還將推動市場營銷活動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亞均.微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21.61-65.143-146
[2] 吳健安.市場營銷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32.233-249
[3] 侯榮華.西方經濟學[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37-61.130-132
[4] 李燕,周德群.中小企業e化之路如何走[J].企業經濟,2002(6)
[5] 何自力.經濟學科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J].理論與現代化,2000(1)
[6] 林毅夫.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展[J].經濟研究,2001(4)
[7] 李海艦,聶輝華.論市場與企業的相互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