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人問我,在美國有別墅是什么滋味,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貴。”黃鑫說。
2009年上半年,黃鑫在美國南加州買下一幢獨棟別墅,前有花園,后有泳池,總價才50萬美元。每當看到別人拿著別墅照片羨慕不已的樣子,他就對自己的投資充滿信心,盡管買房之后,僅僅只是過戶、驗房、保險,就又花去令他咋舌的5000美元。滿足和樂觀的情緒,伴隨了黃鑫很久,這也直接促成他的親戚們紛紛報名參加海外購房團,“抄帝國主義的底”。
直到接到代理公司要錢的電話,黃鑫才發現,在美國養一套別墅,并不像在中國那么容易。每年地產稅要交8000美元,社區管理費要3600多美元,房子的日常保養、草坪整理,一年也要1萬多美元。黃鑫說:“以前看電視上,美國人沒事就在家修修補補,剪剪草坪,那時候還納悶,美國人的休閑生活還真特別。現在才知道,那是因為請工人太貴了。請工人修草坪,一個小時要好幾十美元。不修,鄰居還要告你。”
收益,卻完全沒有預想中的高。“美國是個透明的社會,大家的判斷都很一致,這幢別墅的收益,就應該是不到5%的租金回報,以及5%左右的房價升值。”黃鑫說。高成本和低回報,讓他很快就動了脫手的心思。但真的出手,又要支付一大筆錢:相當于房價10%的所得稅、房產經紀人的傭金、過戶稅和其他手續費,總額約為4萬美元。兩難之下,曾在上海炒房多年的黃鑫恍然大悟:為什么美國有錢人不比中國少,卻沒有人炒房。
黃鑫的經歷,在2008年前后的“海外炒房熱”中并不鮮見。
2009年年初,上海人柳擎也曾以半觀光的形式,加入過一個美國炒房團。
只不過,相對于5萬元的高額團費,收獲實在太少了。14天的行程里,柳擎都是上午看房,下午觀光。對于一路上所看到樓盤,柳擎并沒什么深刻的印象。一大群人擁進去,東看看西看看,很多東西都沒問清楚,導游就催著上車了。即便如此,這樣的高價看房團還是火了一年多。在上海開辦一家海外購房中介公司的陳志敏說:“那段時間也是一個轉折點。以前中國人在海外買房,絕大多數都是以房養學或為移民做鋪墊,但從2008年以后,單純的投資成了海外買房的主要目的。”
所謂“以房養學”,主要是指富有的中國家庭在子女出國留學時,在當地購買一套大的住房,將多余的房間出租,用租金來抵銷生活費。“以房養學”在澳大利亞最普遍。留學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很多是從高中就出去了。從高一到大學畢業,一般至少要五年,房租是相當大的一筆開支。有條件的家長,就會買一套公寓,除了自住,還可以將多余的房間出租。大部分留學生學成后都會移民澳大利亞,所以在當地買房也不存在急于脫手的問題。
2009年,網絡上熱傳著一個名為《200萬在世界各地買什么樣的房子》的帖子。
在這個帖子里,美國紐約市區房價折算成人民幣,只有2.5萬元到5萬元,法國巴黎房價為4萬元到10萬元,澳大利亞悉尼為3萬元到5萬元,西班牙巴塞羅那約6萬元,俄羅斯莫斯科是2萬元到3.4萬元,德國柏林只有8000元到1萬元,而日本東京也只有2萬元到3萬元。按照帖子上的數據,不到1萬元的均價,在上海只能購買外環以外的兩房公寓,但在柏林,卻足夠買一套200平方米以上的豪宅甚至別墅。
但在那一撥海外買房潮中,找到個結局完美的故事卻很難。就連以1折價買下法拍房的李華星,也對自己的投資后悔不已。他說:“買房子時,其實只去看過一次,后來才慢慢發現,房子比較舊,地段也偏僻。為了用租金抵銷日常維護費用和稅費,只好重新翻修,花的錢和買房子的錢就差不多了。”更讓他郁悶的是,由于房子是在“窮人區”,租客已經好幾個月沒支付租金了。委托管理的當地中介公司也無可奈何,讓他親自去一趟。飛過去打官司代價太大,倒手賣掉,要6%的中介手續費,那他就虧大了。
和2008年前后以溫州炒房客和山西煤老板為主體的海外炒房時代相比,如今的海外炒房,多了不少“技術含量”。
2008年的海外炒房團,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溫州炒房團的模式打造的。溫州人在國內看房,就喜歡包一部大巴士,熟悉的朋友聚在一起,上午看房,下午逛街購物。在房地產業浸淫多年的李明義說:“那時候,溫州人都帶著一麻袋一麻袋的現金去現場下單,一天下來,三個點鈔機壞了兩個。”
溫州炒房團的模式,在國外卻行不通。美國人買房,大多是先選好經紀人,經紀人按要求篩選出適合的項目供買家挑選,然后,再對有意向的項目進行細致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涵蓋房屋所有權、負債情況、房屋質量、周邊環境(如周邊有幾所學校、有沒有垃圾填埋場、離醫院的距離等),形成的資料有時甚至厚達百頁。在復雜而精細的前期準備之后,買房者還要聘請房產律師,陪同看房、簽約、驗房、查驗房產資料、交割,整個過程長達幾個月。而在紐約,聘請律師的費用高達4000美元。像中國這樣去看一次樓盤,再和售樓處人員聊一聊就下單的情況,在美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現在出去買房的中國人,大多學會先在中國找好經紀人再出發。”李明義說。2010年以來,他收到的國內買家委托數量增長了二倍多,比2008年海外買房的人數多得多。這樣的進步還不夠。中國民間長久以來,一直缺乏國際投資的經驗,導致海外買房的投資者,憑借的依然是在國內炒房的慣性。這就注定現在海外炒房成功率,仍會處于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1年第22期圖/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