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中,有個女孩常常被人嘲笑,因為一些很二的行為。
大家都投資股票時,她也跟著買。不過,她選股選得很無厘頭:買第一支股票,是因為她每天開車上班路過人家的辦公大廈,覺得樓蓋得不錯,里外收拾得也挺干凈;買第二支股票,是因為她長年在這家健身房健身,環境還行,跟教練相處也算融洽;買第三支股票,是因為她的工資卡和信用卡都是這家銀行的,看著就覺得親切。
北京房價瘋長時,她打算買房。幾乎所有人都在觀望,勸她再等等。每平方米1.7萬元的價格,在那個時候是絕對的高點。可她買得義無反顧——因為她打算結婚。
她和老公是相親認識的,三個月后閃婚。大家都說:“瘋了吧你。”可是她不管,愣是把自己嫁了出去。
那套瘋狂的房子,現在已有50%的增值;那個瘋狂的婚姻,如今看來也不錯;那幾支根本不被看好的股票,到頭來戰績顯赫。大家要瘋了:“人生的痛苦,有時不一定是自己遭遇失敗,而是他人無端地成功!”
想起二八法則——80%成果的取得,是出自20%的付出。
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理論時,肯定相當崩潰。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嗎?可事實就是如此,導致事物最終結果的,通常只是少數的投入和努力,而其他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帶來微小的影響。
比如,你學習很努力,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可旁邊那個心猿意馬的同桌,成績總是比你好;你努力工作,加班加點,可你的同事就做了那么一件事,偏偏擊中要害,很快進入領導視野……
不平衡嗎?那是一定的。但是幾乎所有的事情,當你透過表象深入剖析事物的真實關系時,都會出現一種不平衡的模式,這種不平衡也許是30/70,20/80,或者10/90……不管是哪種程度的不平衡,都足以讓你感嘆,似乎有一種法則,待在角落,卻靜靜發揮著魔力。
不信,翻翻你的通訊錄,是不是只有20%的人你常聯系,甚至占據了你80%的精力,而剩下的80%沒事決不聯系;看看你的公司你的周圍,是不是總是那一小撮人干了80%的活兒,剩下的大部分人卻只干了20%;再盤點一下你的行事經歷,是不是花大部分心血鉆研的事情很多都不了了之,可插科打諢干的一些事情卻還有模有樣?
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認同了這種不平衡,并且使用得當,它將是商場制勝和個人成功的一步好棋。
瑞典的銀行組織早就發現,80%的客戶并不能為銀行創造利潤,他們對銀行的選擇主要是出于對銀行的服務感到很滿意;而20%的客戶貢獻甚至超過銀行100%利潤的資金,這些“大財主”卻對銀行的服務不滿意。因此,銀行開始努力改善對可盈利客戶的服務,從而使對銀行貢獻大的客戶明顯感受到服務的變化,進而增加與銀行的往來。
現實也是如此。如果有公司發現,80%的利潤來自20%的顧客,就會想方設法在20%的顧客身上下工夫。這樣做,不但比把注意力平均分散于所有的顧客更容易,也更能提升效率。
如果有出版社發現,一本書的讀者也就只有那20%,它會千方百計探究這20%讀者的心理,呈獻給他們更適合的內容,而不是希望把每一個讀者都收入囊中。
再回到你自己。當你認同了二八法則,可能也會有些釋懷: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現象都合情合理。
當你驚嘆別人站在20%那一邊時,看看自己,是不是也進入過20%陣營?當你感嘆自己挫折不斷時,回顧一下,是不是也曾在一些拿手的事情上勢如破竹?當你羨慕別人無端幸運時,別忘了,他可能在另一些事情上總是落在人后。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就算是不平衡,就算是無厘頭,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可能有人永遠待在這一邊,而另一些人永遠待在另一邊。關鍵是,找到影響你的那20%,然后發揚光大。
(摘自《生活中的心理學:找到幸福的自己》金城出版社圖/孫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