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市場行情低迷、業績不盡人意、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讓私募行業自誕生以來面臨著首次大洗牌。
私募也曾有過光輝歲月。
2009年,新價值2期以192.57%的收益率跑贏大盤近100%,15只陽光私募超越最牛公募基金經理王亞偉116.19%;2010年,世通2期以96.16%的年度收益率引領陽光私募,同期滬深300下跌7.26%,587個非結構化陽光私募全年平均收益率為6.4%,分別跑贏公募基金和指數3.39%、18.91%。自2007年以來,陽光私募便成為了高端私人理財產品中的焦點,一個個神話般的業績將陽光私募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然而進入2011年,陽光私募卻風光不再。
上半年上證指數下跌1.64%,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905支非結構化私募證券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6.24%,而同期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為-8.03%,私募基金跑贏公募1.79%,但跑輸大盤3.55%。市場上的其他理財產品也有不同程度的虧損,327支結構化私募證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4.37%,是虧損幅度最低的理財產品;154支非限定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7.53%,28支一對多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7.01%,40支TOT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6.73%。
同時,去年排名前十的陽光私募上半年有七只隕落至行業排名末尾。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跌幅分別高達14,83%和25,64%,一直鐘情于中小盤股的私募基金因此遭受重創。
與前幾年相比,今年的陽光私募基金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慘淡的業績、凄涼的清盤、困難的發行等。福州本土的私募基金經理周天(化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公募基金樹大好乘涼相比,大部分私募基金因為規模較小,更經不起風浪。一些私募基金經理一朝成名,規模急劇膨脹,直接加大了基金經理操作管理的難度,而相應的投研實力難以跟上基金規模的瘋狂擴張。
清盤與洗牌之冷
過去7年,陽光私募行業經歷著高速增長階段,處于最好的時代。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6月25日,國內陽光私募公司從1家增長到513家,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1043只,結構化產品634只,資產管理規模從不足2億元增長至1500億元。
山雨欲來風滿樓,2011年上半年市場行情低迷、業績不盡人意、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讓私募行業自誕生以來面臨著首次大洗牌。私募排排網對全國60家私募管理公司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74%私募認為私募行業會進行大冼牌,23%私募持否定態度,3%私募表示不確定。周天認為,私募基金行業經過了7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累積出來的問題開始顯露,在瘋狂之后必然要經歷洗牌,也只有通過陣痛,行業才能完成蛻變。
截至6月25日,存續期陽光私募總數達1674中,累計凈值最低的10只陽光私募中,4只產品跌幅超過50%,鑫鵬1期虧損幅度最大,最新凈值僅有0.3124元/份。另外三只虧損超過50%的陽光私募產品為深國投一龍馬、時策1期和中國優質1號,三只產品凈值分別為0.4609、0.4631、0.4800元。
單位凈值跌到0.8元以下的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達到78只,其中成立于2007的陽光私募為15只,成立于2008的陽光私募為10只,10只成立于2009年,39只產品成立于2010年,4只成立于2011年。
隨著業績的大面積虧損,上百只陽光私募產品凈值也逼近清盤紅線,今年上半年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已達12只,而結構化產品數量更多。
今年以來,延期募集的陽光私募數量達16只,其中不僅包括尚雅、云程泰等明星私募,2011年上半年收益冠軍呈瑞投資也遭到“冷遇”。
隨著行業進入洗牌期,今年已發生4起陽光私募并購事件。周天認為,陽光私募進入門檻較低,行業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多私募公司在投研、產品等方面也未跟上行業的發展。
規模與風格之辯
2010年私募基金冠軍經理常士杉這樣描繪規模對于基金經理的影響:“管理2個億和20個億,難度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上半年經歷了下跌,但是我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對于陽光私募來說,城頭變換大王旗是常態,每年榜單前列基本上都被新面孔占據,私募的持續盈利能力受到了—定的質疑。而規模的擴大則讓原本“船小好調頭”的陽光私募變得步履蹣跚。
周天認為,導致私募業績出現天翻地覆變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規模的變化,每年業績靠前私募都會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大力追捧,而追求規模是私募的天性,私募管理的規模會急劇膨脹,如2009年的新價值和2010年的世通資產,一戰成名后,規模急劇增長到35億元和20億元。在規模快速擴張后,團隊的建設沒有跟得上腳步,操作難度加大,業績也就開始隨之下降。
市場一向存在追星的現象,根據名氣選擇私募,而不是選擇符合自己投資理念的私募,是我國絕大部分投資者選擇私募的方式,這就會導致兩者投資理念相左的現象,矛盾出現也就不可避免。部分私募為了追求規模,對客戶也是來者不拒,對培養客戶對其投資理念的認同度努力也不夠,導致后續客戶挽留出現困難。
周天認為,私募基金應該擺正管理規模的心態,將業績作為公司的準繩,了解公司能夠管理的規模上限,將規模和業績掌握在可控范圍,不宜盲目擴張。在伴隨著規模擴張的同時,需要加強團隊的建設,增強團隊的投研能力,使得管理規模和團隊規模兩翼齊飛,保持持續的盈利能力,才是最終的取勝王道。
此外,在基金的操作風格上,周天指出,私募需要充分考慮客戶對虧損的承受能力,加強風險控制能力,立足于長久發展。反過來,對于投資者而言,必須加強對投資理念和風格的理解,尋找適合自己的對象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