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每千人的汽車保有量,能夠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這是一個低的不能再低的期望值。那么,中國汽車的年產銷量將超過8000萬輛。而2010年,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國汽車業產,產銷量也不過1800萬輛。這樣看來,中國的汽車工業還是朝陽產業,而絕非許多人所說的那么悲觀:中國的汽車工業產能過剩,己是夕陽產業。
限車令
2011年6月20日出版的《證券時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產銷量連續兩月負增長汽車業向下趨勢明顯》,文中說:“18日結束的上海6月份私車額度拍賣結果顯示,本月拍賣均價突破4.88萬元,創出自2008年以來新高。”這樣,上海的私車“牌照”就成了“世界上最貴的鐵皮”。4.88萬元都能買一部很不錯的奇瑞QQ了,這就是上海特色的《限車令》。
2011年才剛開年,中國便再次爆發了驚震全國的“中國大堵車”,中國大堵車己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如山火蔓延。不斷爆發的,一次又一次的“中國大堵車”這個燙得烤人的中國話題。先是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中國大“堵局”》的專題片,痛說北京的堵車之苦。此語說出了許多北京人心中的堵車之痛,其震撼力振聾發聵。一場規模空前的“中國的大堵車”的論爭,在全國各地一浪高過一浪。所有的對策都開出了“限車”二字,似乎就剩下《限車令》這華山一條道了。
其實,全國各地都在出臺各種各樣的《限車令》。其中被廣泛實施的“單雙號出行”,便是最嚴厲的《限車令》。您想,如此以來,您的一部私家車變成了半部,還不嚴厲嗎?于是許多人想出的對策是,索性再買一部車,車牌號一單一雙,不就天天能上路了嗎?于是,私家車銷售愈加火爆。
2010年12月22日,史上最嚴厲的北京治堵方案出臺,《(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實施細則》方案確定。2011年,北京市每月限制汽車上牌數量為2萬個,全年額度指標確定為24萬個。通過搖號方式無償獲取車輛牌照。2010年,北京新車銷量為89.10萬輛,平均每月銷量約為7.42萬輛。也就是說,在北京,在賣出的新車中,平均差不多每4輛中,僅有一輛能拿到上路權。這件事讓人吃驚,3/4新買的車上不了路,其總數達到六七十萬輛。這是個什么事呀。我們不妨作個換位思考,若這事兒放在您身上,您鬧心不鬧心?現在許多城市都在效法了。
中國的汽車太多了嗎?
事實上,中國人平均汽車保有量并不多。甚至還很少很少。2010年,全球平均千人汽車保有量是140多輛,中國僅為40輛。不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零頭,處在很低很低的水平。怎么就多了呢?美國汽車保有量約為每千人800輛,中國汽車保有量僅為美國汽車保有量的1/20,歐洲、日本是每千人五六百輛。中國汽車保有量僅為歐洲、日本汽車保有量的1/15,怎么就多了呢?
年產銷量1800萬輛是中國產銷量的峰值嗎?不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他們的預測是年產銷量50007Y-6000萬輛。這樣看來,1800萬輛還差得很遠很遠。這一預測的依據是,中國汽車每千人保有量只要達到美國一半,即400輛,全社會汽車保有量應該超過5億輛,年產量5000萬輛,再加上向國際市場出口汽車,這個數字還可以再增加1000萬輛。
可問題是,中國人平均汽車保有量才40輛,道路的堵塞便如此嚴重了呢?答案是:這是中國五十年的自行車王國后遺癥。中國的道路是為個人出行量曾高達90%的自行車準備的,中國曾經是世界上自行車最多的國家。現在的中國處在從自行車王國向汽車王國過渡的更年期,“中國大堵車”再正常不過。不出現“中國大堵車”才是不正常的。“中國大堵車”是中國的青春期綜合征。“中國的大堵車”是中國臉上的青春痘。中國該作的事,是留下春春去掉痘。我們有很多辦法來治理“中國大堵車”,但絕不可以以《限私車令》的方法來治堵。
車與城市化進程
車與路的矛盾,這似乎是一對永遠都解不開的結。車與路的矛盾是一對不斷緩解又不斷爆發新的沖突的矛盾,這種矛盾沖突永遠沒有盡頭。可恰恰是這種矛盾沖突,在不斷推動著城市建設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盡管這幾年來,中國的公路建設的速度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亦不為過,到2011年4月26日,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為400萬公里,向世界第一逼近。但與機動車增加的速度仍沒有可比性。城市中機動車的增速大都在每年以20%在遞增,可中國的道路建設的增速卻僅為13%左右,于是車與路的沖突便越加尖銳。
中國所擁有的公路總里程與日本相當,日本的高速公路僅為中國的一半,可日本的汽車總量卻比中國多出6倍。他們的汽車通暢程度比我們好得多。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中國的城市化率遠遠低于日本。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己達到83%,中國工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己高達85%,而中國城市化率只有47.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中型城市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和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相比,大約低了10多個百分點。試以陜西省為例,陜西省的面積與日本相近,可人口不過3700多萬人,日本的人口超過了一億。那么,日本的人口密度比陜西大出兩三倍,陜西省的汽車保有量僅105.12萬輛,與日本的8500萬輛根本不能相提并論,可西安市的堵車情況比日本東京還嚴重。
這是因為陜西省的人口都密集在從潼關到寶雞一線,一片非常狹窄的關中平原地帶,北邊僅到三原,南邊僅到長安,這片面積不過占到陜西省土地的10~15%,而—過銅川,超過陜西省4/5的土地,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而這些地方的自然條件并不算差,僅僅是因為開發的程度非常之低。如果這樣一計算,陜西的人口密度又遠遠大于日本。
數一數陜西省究竟有幾座能稱之為城市的城市?偌大的一個大中國也不過663座城市,還不及日本多。這就是經歷--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的自行車時代,由于自行車活動的半徑過于狹小,所留給我們的后遺癥。小轎車將大大地提高我國的城市化率。小轎車會導致大城市的急劇擴大,會使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急劇升值。會在我們的國土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中小城市星羅棋布。而這不又正是我們許多年來所夢寐以求的嗎?
對于自行車一族來說,商城的地理位置生死攸關,可對于汽車一族來說,商城的地理位置己不重要,而道路的通暢和停車位卻生死攸關。當這樣的情況出現以后,在商業中心向城市外沿轉移之后,以商業中心為最大的凝聚力的城市的鬧市區,能逃脫衰敗的命運嗎?而城市道路堵塞的情況,將會迎刃而解。當然這不是一個一攬子計劃,也不是在某一天早上,一覺醒來就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己解決,這是一個“病去如抽絲”的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