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拍,各大拍賣公司的藝術品拍賣會陸續收槌,分析下今春的拍賣市場,我們不難發現,稀缺資源類藝術品正以它的獨特魅力而大放異彩。
犀角、象牙雕刻似乎成為了今春拍賣市場最津津樂道的話題。不久前,北京保利“南方之美,靈聚兕觥”——海外藏犀角雕刻珍品專場18件拍品總成交價一億一千萬元,其中明犀角雕嬰戲圖大杯以1725萬元拔得頭籌。北京匡時明清犀角雕刻專場17件拍品總成交近5千萬元,一件清早期犀角雕西園雅集杯以782萬元成為本場之冠。北京東正的“寄閑樓珍藏”一中國古代象牙雕刻專場共59件拍品總成交價2678萬元,寄閑樓珍藏一中國古代犀角雕刻專場共34件拍品總成交價近6千萬元。這幾場專場都是以“白手套”佳績收槌,一時間“100%成交”著實成為犀角與象牙雕刻的代名詞。
另外,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北京古天2011春季拍賣會中,最受人矚目的“寬以居藏文房珍玩”專場中,以明清為主的象牙文房器物呈現出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的局面。72件拍品成交率高達95.8%,單場成交額為2719萬元。7月下旬,上海拍賣行還將啟動滬上最大規模的犀角象牙拍賣,一套清代象牙加彩風調雨順立像估價高達56萬元,兩只清初的瓜果犀角杯的起拍價分別高達120萬元。
以象牙與犀角為主角的稀有資源藝術市場,引發了諸多藏者對稀有資源藝術品的重新認識與火熱追捧,令白玉、沉香、田黃、珊瑚這類稀缺資源藝術品,順勢進入更多買家的視野。
稀缺資源類藝術品是否風生水起?有專家認為,由于先前有些買家跟風比較嚴重,很多門類的藝術品并沒有那么好的價值,卻被高估,最終導致很多已購藝術品的回報率沒有預期的那么理想,或者再想出手的時候比較困難,于是另一部分資金就開始鎖定具有稀有和自身價值不可替代性的藝術品門類上,而珍稀的自然材料犀角及象牙等的雕刻藝術品就被作為首選,所以今春犀角、象牙專拍出現如火如荼的場面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從很多行家的經驗來看,收藏犀角、象牙雕刻的投資風險小于其他門類藝術品。畢竟,犀角、象牙等是珍貴的材料,也是受到國際公約保護的稀有資源。新入門的藏家即使買到現代雕刻作品,也不會損失慘重。這類稀有原料的價格是只漲不跌的。以象牙原料價格為例,上世紀80年代的每公斤200多港幣,如今已漲到2萬多港幣。而且犀角、象牙等雕刻仿品較少,其材質具有特殊性,在原材料上很難造假,鑒定較其他藝術品也要簡單些。
象牙、犀角雕刻專拍逐漸喚醒了人們對這類稀缺資源拍品的收藏意識。市場具有連鎖效應,只要參與的人多,這個項目就會越來越火。但市場上好的壞的都賣,投資、收藏者必須冷靜,購買這類稀缺資源的雕刻藝術品除了材質價格外,也要從藝術性和歷史性等方面來綜合評價,才能有好的回報。當前這類稀缺資源藝術品市場還處于魚龍混在的時期,很多人還看不懂什么是好作品。這樣,材質好的、差的或者藝術水平高低不同的作品價格懸殊不大,對于有眼光的人來說,恰好可以從中選優。經過這種選擇,好作品再轉手的價格自然就高很多。
今年春拍象牙、犀角、珊瑚等奇缺資源藝術品的火爆表現,凸顯出市場對稀缺材質藝術品的高度關注和價值認同,稀有資源藝術品的更高價值,將不僅僅在于其材質的稀缺珍貴,未來市場關注,可能更大程度的投向稀有資源收藏品的獨特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