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茶原產于安溪堯陽,無性系品種。樹姿開張,枝條斜生,分枝細密;葉形橢圓,葉薄質脆,葉面稍內卷,葉緣波浪明顯,葉齒大小不勻,芽密且梗細長,花果頗多。與鐵觀音“近親”,但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制烏龍茶品質優良,質量好的與鐵觀音相近似,制紅、綠茶品質中等,有觀音弟弟之稱,系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本山因其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所以價格比較便宜。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其與鐵觀音的區別,所以很多茶葉店都將其當成鐵觀音來賣。其香氣與鐵觀音雖然不同,但品質也非常出色,品質優良,香高品醇,同時也具有烏龍茶耐泡的共同特性,加上價格實惠,是愛喝鐵觀音的朋友們的最佳替代品了。此泡更是本山中的極品,口感、香韻都極佳。
外觀 成品茶葉色澤砂綠,油光閃亮,條索緊結,沉重如鐵。
品質 湯色金黃明亮;開水一沖香韻濃撲鼻,香氣沉穩持久;茶水人口潤滑稍苦后返甘甜,帶有蜂蜜之味道。
歷史 本山原產于安溪。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莊燦彰撰《安溪茶業本山茶調查》稱:“此種茶發現于60年前(約1870年),發現者名圓醒,今號其種日圓醒種,另名本山種,蓋堯陽人指為堯陽由所產者”。香高味醇,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該茶于1984年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會上被認定為全國良種。在安溪栽培面積達1.6萬多畝,居全縣第三位,為縣內四大當家良種之一。主產于安溪西坪、虎邱、蓬萊、尚卿、長坑、蘆田等鄉鎮,并先后傳播到閩南、閩中等部分烏龍茶區。
泡法 茶量7克左右,用100CC左右的蓋碗或者100到150CC左右的紫砂壺;一水和二水30秒左右,三水后適當延長。先聞香,后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傳說 一種傳說是,古時有一位誠心敬奉觀世音菩薩的人,他每天清晨必在觀音菩薩像前敬奉一盞清茶。有一次他在敬茶時,觀音菩薩顯靈,指點他某處山巖有一株神茶,可以采擷。于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巖上,果然找到了這株神茶,只見茶樹的葉片閃爍著鐵色幽光。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將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維護,插枝繁衍,這就是鐵本山茶樹之祖。
品飲 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的品飲方式。使用陶制小壺、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燙熱,然后在壺中裝入相當于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沖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1~2分鐘后將茶湯勻傾人小蠱內,先嗅其香,繼嘗其味,淺斟細吸,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有朋自遠方來,給以功夫茶,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嘗到一杯名貴的本山茶為快。
加工 采摘來的鮮茶葉,要及時進行加工處理,切勿層積堆漚,以免葉落腐爛。
萎凋 萎凋主要有三法:(1)加溫萎凋:借助電熱、柴炭進行人工加溫,速度快,效率高,但如火候掌握不好,質量不易保證。(2)室內自然萎凋:主要是在通風透光室內進行。即用竹墊將茶葉均勻攤開,須經15~20小時左右,并均勻翻動數次,使水分蒸發達50%~60%,葉柄、葉芽柔軟后即完成萎凋。此法蒸發緩慢,易于掌握。(3)日照萎凋:將鮮葉攤散在竹墊上或放到陽光下曬,晴天只需30分鐘即可。陰天則看其柔軟程度而定??傊?,萎凋的標準是:葉形萎縮;粗梗失水而柔軟,不易折斷;青味減少。
殺青 殺青是提高茶葉品質的關鍵措施,總的要求是殺青要均勻要透,掌握“高溫、葉少、拋炒結合”的原則。手工殺青,通常用鐵鍋,徑寬宜大,鍋溫要在150-200℃之間,先高后低,鍋炒葉一次2公斤左右,機器加工加倍。殺青的標準:外觀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手緊握茶葉稍帶粘性,粗梗折而不斷,青氣消失,有茶香味。
揉捻 本山茶一般芽葉粗,梗大,多采用熱揉。揉捻時用慢火隨炒隨揉,溫揉亦須在熱灶上進行,冷揉一般少用。熱揉做法是在茶葉粘附力大時,將它卷成團塊,出鍋做成形,或抓住每個芽的主梗,一葉一搓或數葉一搓成條索形。亦可將數葉卷成方圓形或三角形等,使它玲瓏雅致,沖泡后還原為綠色,呈現出色、香、味、形來。要求嫩葉成形率在80%以上,過老化的芽頭成形率僅60%~70%。
干燥 鮮葉經萎凋、殺青、揉捻、定形后,立即抖散在竹墊、簸箕或曬場上蔭涼,切勿被烈日直射。待葉片可研碎、粗梗折斷后有藕斷絲連狀時,則表示茶葉的含水量在3%-5%,這時,茶葉就達到干燥程度。如采集后遇陰雨天氣,加工后必須用低溫慢烘,直至干燥為止。
品鑒 品茶是高雅、安祥、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本山茶的一般品嘗有四個步驟。嘗茶:從干茶的色澤、老嫩、形狀,觀察茶葉的品質。聞香:鑒賞茶葉沖泡后散發出清香。觀湯: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之過程,茶葉溶解情況及茶葉沖泡沉靜后的姿態。品味:品賞茶湯的色澤和滋味。品飲前,先用“高沖、低斟、括沫、淋蓋”等傳統的方法沖泡。品飲時,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邊沿,中指頂住杯底,戲稱“三龍護鼎”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湯的湯花。
選購 正常氣溫年景,新茶一般在谷雨前十天內即可產出;真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草應在谷雨前后幾天內。選購品嘗“本山茶”通常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即從干茶和泡茶兩個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干茶評賞。望色:通過觀望應具備鐵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澤一致,可見烘制到位。聞香:通過嗅聞應具備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幽香的為上乘;有青草味的說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過細嚼應具備頭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覺,略用清水涮口后有一種清爽甜潤的感覺。觀形:通過察看應具備片卷順直、長短相近、粗細勻稱的條形,可見形狀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二是干茶發湯品嘗。茶具一般選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為佳,沒有條件的可選用礦泉水或純凈水等PH值近于中性的水質為適宜。根據茶具容量,放入茶葉適量,清淡適中,不宜過多。為避免片茶原香流離,當今有人主張用開水高沖、緩收、起壺至茶具2/3處加蓋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滿加蓋);片刻后,即可品鑒。
步驟如下:首先聞其香??拷肟诨蚩诿?,感覺是否有悠悠的茶葉清香;以其香味濃度體驗茶葉的香醇。次是望其色。用碗蓋扶動茶葉查看湯色,一般是青湯透綠、清爽爽的,沒有一點的渾濁。其葉片顏色一般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葉片顏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相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葉片顏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會兒青綠色也深些。再就是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后,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養生長豐厚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往往能夠使你明顯感覺到茶湯的柔度。四是觀其形。干茶開水發湯后,先浮于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有原來的條狀開發為葉片狀,葉片大小近同,片片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