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較大規模茶樹種植是從唐朝開始的,中唐時期的著作《封氏聞見錄》卷六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到了晚唐時期,繼續向北延伸,五蓮、膠南、泰安、濟南一帶陸續有了茶園,靈巖寺內有碑刻:“身在凈土上方界,閑觀野烏鳴幽谷,頓覺超俗話新茶,再整衣冠拜佛牙……”中的“新茶”即為“長清靈巖茶”。
長清境內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具有氣候溫和、溫差較小、雨水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年平均日照射數為2598.5小時,年平均氣溫11.3℃,年無霜期215天。茶樹不耐低溫,大多數茶樹品種安全越冬要求溫度不低于-10℃。但有些品種如浙江鳩坑茶、安徽黃山茶等品種,可忍受-15℃左右的侵襲。冬季采用防風障、覆蓋塑料拱棚、保護地栽培等措施,基本解決了茶樹的越冬問題。
茶樹生長在北方,休眠期長,晝夜溫差大,降雨相對減少,生長速度減慢,葉片肥厚,貯藏養分豐富。同時,北方栽培茶葉歷史相對較短,病蟲害發生相對較輕,農藥使用量少或者不使用。因此,北方生產出的茶葉具有耐沖泡、滋味濃、香味獨特等南方茶葉所不具備的特有的品質,令各地好茶者贊不絕口,長清靈巖茶知名度越來越高。
靈巖寺始建于公元351年東晉時期,到了唐代靈巖寺與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南京棲霞寺和湖北江陵玉皇寺并稱為全國四大名剎,成為黃河流域最負盛名的佛教圣地。隋唐朝代的皇帝們封禪泰山時幾乎都要在靈巖寺“駐蹕”幾天。由于歷代帝王利用佛教為其統治服務,對該寺的保護和稅收均有敕賜,如宋代“免服差役,止納稅糧”。靈巖寺因擁有眾多的田產,所以附近的六律莊、第四峪、小寺、野老莊、花巖寺的農家大多是寺院的佃戶,因此靈巖寺的僧人及其佃戶種茶供寺院飲用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各種條件。
濟南市長清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恢復茶樹栽培種植,經過不斷的生產技術改進和品種改良,逐步形成了耐嚴寒、病蟲害較少、宜管理的特點,恢復了濟南中斷千余年的種茶史,形成了南有“虎跑泉、西湖龍井”,北有“趵突泉、靈巖茗茶”的格局,成為當代茶中雙絕。靈巖有機綠茶于2009年被評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指定綠茶,并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靈巖商標被評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
靈巖茶特色品牌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區位于濟南市長清區靈巖寺風景區萬德鎮馬套村,并于2010年5月被濟南市農業局認定為濟南市現代農業特色品牌示范基地,該基地是繼靈巖寺種植基地后,開辟的第二片園林式茶園,其地理環境優越,三面環山,北臨靈巖寺,南臨泰山桃花峪風景區,山水相映成趣,山中別墅群更增添了茶園的休閑氣息。基地采用現代化園林自然風格與傳統民俗風情一體化的設計理念,日漸成為旅游觀光、體驗采茶、親手炒茶、觀看茶藝表演、吃農家飯、體驗農家生活的近郊旅游首選景點。
“趵突泉水甲天下,泉城更有靈巖茶”,靈巖茶園之茶樹引“五步三泉”之水澆灌,取名靈巖綠茶,此茶精選一芽一葉精心炒制,白毫顯露,色綠香高,鮮醇甘爽。游人于此捧水煮茗,品茶佐餐,養精蓄銳,之后再登山間盤道飽覽山光秀色,實為游靈巖寺一大快事也。
有機綠茶就是采用“有機種植法”種植茶樹,其茶園基地、產品經檢測符合國家有機食品標準的茶葉。有機茶是綠色食品飲料,具有清熱去膩、明目清正、降壓抗癌、防止心血管疾病、具有延年益壽等保健作用。靈巖綠茶,已通過中國有機產品和QS食品安全質量認證,具有葉片厚、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的特點,被譽為“泉城第一茶”;新研制的有機紅茶“靈巖紅”,形似菊,香如蘭.味若蓮,被譽為“北茶之巾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