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乳、醉蟹(螺、蝦)、啤酒鴨、酒香麻辣雞脖、酒釀丸子、糟雞(肉)、酒心巧克力等食物在制做過程中都會用到黃酒、料酒、啤酒或燒酒,因此在這些食物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酒精含量,食用后立即進行酒精測試,可能會超標;平時人們在烹調(diào)過程中也有很多菜離不開加料酒;另外,含糖量高的蘋果、香蕉。梨等水果如儲存不當,也會產(chǎn)生酒精成分,如一次進食過多的話,則可能導致酒精檢測呈陽性反應。
有實驗顯示,志愿者在食用豆腐乳后,立即進行檢測酒精含量可達188毫克/100毫升,遠遠高于醉駕標準值;但過15分鐘后再測時,其結(jié)果顯示為零。也有人一次性吃6只醉蝦時酒精含量尚未達到酒后駕車的標準,而當食用了10多只醉蝦后,酒精含量就達到45毫克/100毫升,若在這個時候開車的話,就屬于酒后駕駛了。
據(jù)專家介紹,酒精(乙醇)是一種溶劑,由于其利于藥物功效的發(fā)揮和吸收,所以在一些藥物的制造和加工過程中會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如藿香正氣水、十滴水、治風濕類疾病的藥酒和糖漿等一些中成藥中就含有乙醇。一些注射液中也含有乙醇,如氫化可的松、尼莫地平、血栓通、尼麥角林、托拉塞米、多西他賽等藥物,其中氫化可的松中的乙醇含量在20%左右。另外,某些口腔清新劑、漱口水和花露水中也都含有大量的酒精成分,如服用或使用上述“涉酒”類物品后立即駕車,就有可能被檢測出酒精成分。
據(jù)有關(guān)假酒駕測驗,在志愿者喝下一支10毫升的藿香正氣水后,交警隨即用酒精檢測儀對其進行現(xiàn)場檢測,結(jié)果顯示為572毫克/100毫升,大大超出80毫克/100毫升的醉酒標準值。但15分鐘后再次檢測,結(jié)果只有13毫克/100毫升,達不到酒后駕車的標準值。對此,專家表示,吃或喝完含有酒精成分的食物或藥物后,如果立即采用靈敏度高的酒精測試儀檢測,就會顯示出這種“被酒駕”的現(xiàn)象,因為此時酒精成分聚集在口腔里,有可能影響到檢測結(jié)果,所以剛用過“涉酒”類物品的駕駛員最好不要馬上駕車,一定要休息一段時間才可上路,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如果大量攝入含有酒精成分的食物,那就相當于喝酒,只不過這些酒精是伴隨食物一同進入人體內(nèi)的,累積到一定程度也一樣會發(fā)生醉酒現(xiàn)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對酒駕的處罰力度非常嚴厲,但由于不少駕車者還存在僥幸心理,所以現(xiàn)在酒駕者仍
大有人在;而為了讓人們既過足酒癮,又不被查出酒駕,一些所謂的解酒食物和方法,也紛紛登場,受到熱捧。
摳喉催吐不可取。酒駕新規(guī)實施后,有些人喝酒后用手指摳喉嚨,認為通過嘔吐可以使酒精迅速排出體外,降低體內(nèi)的酒精含量,在檢測中“蒙混過關(guān)”。其實,那樣做是徒勞的。因為在飲酒之后,大部分酒精已被吸收到血液里,催吐通過胃內(nèi)容物帶走的酒精不僅十分有限,而且頻繁摳喉嘔吐還會影響到自身的健康。
解酒飲料靠不住。近來,號稱能“縮短醉酒時間”、“降低體內(nèi)酒精濃度”可快速解酒的紫蘇、葛根等所謂解酒飲料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致使不少駕駛員抱有僥幸心理。
據(jù)專家介紹,飲酒后無論喝什么解酒飲料,都只會讓身體舒服一些,緩解一些酒后的不適感,并不能真正起到解酒的作用。即使是在醫(yī)院里,目前也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達到有效解酒的效果。所以,解酒飲料也不可能降低測試出來的酒精濃度,更不可能讓喝了酒的人在面對酒駕檢查時“漏網(wǎng)”。
無醇啤酒非“無醇”。飯桌上既要喝酒湊熱鬧,又擔心酒駕被查后得不償失,于是一些啤酒廠家推出了所謂的“純生啤酒”、“無醇啤酒”,來滿足消費需求。但測試結(jié)果表明,喝一杯“純生啤酒”就能測出較高的酒精成分,至于無醇啤酒,則是因人而異。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對酒精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人喝了幾杯,測試結(jié)果都沒有達到酒后駕車的標準,而有人只喝幾口就夠酒駕標準了,所以無醇啤酒并非“無醇”,日常飲用仍需謹慎。
專家指出,要避免酒駕,最保險的做法就是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千萬別抱著僥幸心理酒后駕車,以身試法,否則可能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