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作品不應只是指一個茶席而已,它除了包括茶席中有形的——可以摸、可以看的茶具及設備外,還有屬于無形的茶的精神領域部分。茶道精神無色無香無味,相對難以表達,因此我們通過品茶空間的設計、茶具搭配、沖泡手法等來表達我們的思想。
比如畫家,選擇不同質材的紙、布、顏料和畫筆等用具,描繪各種適合的題材來將心中想要說的話抒發出來:比如音樂家。選擇小提琴、二胡、鼓或吉它等樂器,彈奏不同類型的樂曲來顯示一種意境。我們比較小心地提醒“精神”這一塊,并非只有“茶席”,因為諸如此類藝術作品并不意味去買東買西回來裝置就能體現的。
茶道作品的完成,可從兩方面著手進行構思:第一是找出各種可用于能泡出一壺好茶湯的茶具;第二是通過品茶空間的情境布置來影響及沖擊人們的情感。一旦所選用的茶具與空間設計搭配得法,人們接收到茶人發放的電波與要傳達的訊息,這種能突出某種意境的品茶空間,就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人們將會被他所喝到的茶、所看到的事物觸及心靈,然后投入和享受其間散發出來的有形或無形的美。這個“美”如果能持續,并且有方法將它發揮得越來越精致成熟,它便成為一種茶道精神。
找茶具時該找些什么茶具?既然我們不應該規定茶人采用何地生產的用品,當然我們也沒有理由限制茶人只能用某種質材的茶具,比如說陶、炻、紫砂、玻璃、瓷、銀、鐵、木、竹或電子器等,樣樣皆能入茶席。我們也不排斥使用任何造型的茶具來泡茶,比如說壺、碗、盞、蓋杯(也稱蓋碗)、杯子或其他可泡茶之物。固有的形式與形象固然是種深刻的經驗,但我們認為茶人可以擁有自己的視野,最終我們必須使自己擺脫一些舊有的、落伍的框架,找到適合當代氣息的、自己的方法與主張。
裝置品茶空間時該如何營造情境?以馬來西亞為例,茶人在設計茶道作品時可嘗試融入當地色彩,截取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感悟,比如說,一是熱帶雨林的景觀,明麗色調,綠的綠,紅的紅,展示原始的、自然的生命力。二是馬來風光的景觀,椰樹光影婆娑,鮮艷嫵媚的蠟染巴迪布裹胸,吃飯時只用一片大葉子盛著吃,簡單的生活如此滿足。三是娘惹的19世紀海峽殖民地時代風情,融合了馬來民族、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及荷蘭風格的生活方式,精致又華麗。這些俯拾即是的原料素材,都可以成為設計一個茶席的養分,惟之前需做田野調查、觀察、經消化后再用自己的私人語言將它說出來。
不以所謂當地題材作為背景可以嗎?那有何不可?將本身既有的、思考積累的智慧與頓悟,化成一個個純粹理念,比如“精儉”、“空寂”、“簡約”、“遇茶茶”,早已經為茶道精神締造風潮,詮釋了清晰而冷靜的風格與秩序。
我們推崇“純茶道”表演的藝術,因為它可以忠實地保留必須而且完全正確的茶滋味,不浪費精力在華而不實的外觀上。我們不反對傳統茶道表演的形式。但堅決反對不合邏輯和會損壞茶葉的謬誤做法,我們不能讓茶葉毀于無知或無心之手。純創新茶道風格不代表一味標新立異。未能合于味覺感官或對身體無益的;中泡法必須被制止。實踐新風格時有偏執或錯誤是難免的,但必須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創造性、什么才是前所未有的新見地,并且它們須符合當代生活氣息,能夠被大多人欣賞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