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是深入所有階層的飲品,上至帝王將相,文人雅士。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好茶。有文獻記載,我國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馬相如與楊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寫《凡將篇》、楊雄寫《方言》,一篇從藥用,一篇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民間更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說法不一,大致在商周時期飲食茶葉。唐代開元后,中國的茶文化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這個時候大量向國外傳播,特別是對朝鮮和日本影響很大。
唐代的茶圣陸羽,潛心研究茶事,撰寫《茶經》一書,書中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不僅中原廣大地區(qū)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薄杜f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間之間,嗜好尤甚。”那時平民百姓就覺得茶就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于田間農家,尤其嗜好。茶興于唐代而盛于宋代,王公貴族經常舉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取得貢茶后宴請群臣以示恩寵。同時,茶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茶館的發(fā)展在宋代更為興盛,茶與琴、書、畫、歌的融合讓當時的茶館有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到元代餅茶逐漸衰落,民間大眾基本飲用散茶。明代皇室提倡飲用散茶,并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茶藝術在明清時期有所成就,除了茶詩茶畫外,還產生了許多茶歌、茶舞和采茶戲。到清代后期,由于外強入侵茶葉生產一落千丈,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生產受到政府高度重視,穩(wěn)步發(fā)展至今。
茶在歷經了千百年的發(fā)展與錘煉,已經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必備之物;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fā)思維以助清醒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在黎民百姓看來,茶是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從古至今,飲茶已成為文學、藝術、社交等純精神文化交流的一種媒介,茶已從王公貴族的茶杯里,走入黎民百姓的起居生活。如今,中國飛速發(fā)展,中外文化多元融合,為了迎合市場和人們的心理需求,高中低檔的各式中式茶館,花樣百出的茶餐廳,層出不窮的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各種高價茶消費,讓很多想喝茶的朋友望而卻步,不由的發(fā)出感慨,喝一杯茶到底要多貴?其實,喝什么,在哪喝,千萬別用價格去量化,在價格的“心理暗示”下人通常都會被暗示的越貴越好。喝茶是一種媒介,可以是生意往來,學術交流,情感宣泄,舒緩疲憊等等的抒發(fā)途徑,喝茶的價格和地點往往也是根據人們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定,商務往來一般選擇高端茶會所,學術交流適合落座頗具特色的中式清茶館,情感宣泄便會選擇舒適溫馨的水吧,然而更多的時候茶也許就在你的手邊。
喝茶的時光是悠閑的,喝茶的地點是隨性的,喝茶的心情是自由的。不用盲目追求高價,而被“價格”忽悠得望而卻步,只要茶喝對了你的心意,在哪都享受。窩在寬大的沙發(fā)里,找到最舒服的姿勢。普洱也好,紅茶也罷。小小的茶杯里流淌著那份安靜與愜意。茶可以是高貴的。茶也可以是草根的,無論你杯子里盛的是哪一種茶,無論你在哪一個地方喝茶,喝茶的心態(tài)最終決定了喝茶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