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熱愛,才談得上創新。”
六安市華山名優茶開發中心所長奚得發見到記者,說到六安茶的創新,開門見山地說。
據資料記載,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名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其中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并說“陸羽舊經遺上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曠世之作《紅樓夢》竟有80多處提及;開國總理周恩來臨終前還念叨著六安瓜片……
然而遺憾的是:在六安,除了六安瓜片茶外,沒有別的茶被世人普遍認知。
奚得發出生于六安的茶鄉東河口鎮東河口村,9歲時就開始學習采茶,16歲開始學習制茶。當時,東河口以產黃大茶、綠大茶聞名。改革開放后,正當盛年的奚得發,先后當過民辦老師、企業會計,甚至還承包過窯場。1985年,在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后,奚得發決定承包村茶場,重新回到制茶的道路。
跨入上個世紀90年代,炒青出口一度滯銷,奚得發進入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期:是就此罷手,還是繼續努力重振六安茶的雄風?虛心好學的奚得發在多跑、多看、多問之后,得出一個結論:制茶不能跟著別人的屁股后面,要占領市場。振興六安茶,必須研制出好茶,走創新之路。從1991年始。奚得發就把全部的心思轉到研制上來。經過兩年幾百次的試驗,色、香、味、型都十分優秀的華山銀毫雛形出爐。1995年5月20日,在安徽省第四屆名優茶評審中被評為“省級名茶”。
原《解放日報》總編、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丁錫滿品評六安特種名茶“華山銀毫”茶后,這樣寫道:“華山銀毫自采至成品整套工序觸不到人手,無汗液及其它污染。全芽蕊,細秀勻齊、銀白翠綠,每500克獨芽蕊10至12萬個,湯色嫩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滋味甘醇鮮爽。沖泡透明杯中,開始猶如萬龍飛舞,稍后徐徐下沉,似云雨連綿,最后芽心向上,立于杯底,似春筍齊出,百鶴群集。飲后芽蕊仍如金似玉。”
由于華山銀毫制作工藝獨特,要求苛刻,副產品太多,華山名優茶開發中心并不贏利。為此,奚得發繼續走研制創新之路,開展系列茶開發。經過多年努力,他先后開發出石筍翠芽、精品六安瓜片、花香型六安瓜片等茶,并屢獲大獎。
奚得發在研制六安茶的歷程中,對六安瓜片情有獨鐘。傳統的六安瓜片,采自當地特有茶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成的形似瓜籽的片形茶葉。雖說形似瓜籽,然而,葉片較大,與現代審美趣味有點差距。而且到目前為止,六安茶仍然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與嚴格的質量標準。針對這一問題,奚得發又開始了長途跋涉。
敏銳的嗅覺,準確的行情,讓奚得發得知,整個世界對于花香型的茶葉十分感興趣。經過四五年的努力,他終于研制出花香型六安瓜片,形如瓜片,又似太平猴魁,香如鐵觀音,這種瓜片,在飲用時,還散發出自然的花香,滋味獨特,前景光明。
奚得發,這位生長于六安、成長于六安的茶界能人,由于熱愛,由于執著,由于虛心,在六安茶研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越來越有成就。創制新茶,不僅使奚得發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他周邊的群眾也跟著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