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思君山茶
中部城市慢節奏的生活氣氛,一下子讓人感到新奇和放松,一切壓力仿佛都得到了釋放。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前往岳陽樓。
在朋友的引導下我們沿街去尋找落腳喝茶之處,看著周圍比比皆是的“君山茶零售店”,我們反而沒了頭緒,這么多的茶葉店都賣君山茶,到底哪家會有正宗的君山茶呢?我們走進一家擁擠的小批發店。店主人十分熱情好客,為我們沖泡了岳陽特產——君山銀針。只見杯中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緊接著徐徐下沉干杯底。色澤鮮亮,茶湯杏黃,入口微苦微澀,見到它,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喝過的安吉白茶。幾番交流后得知,真正極品的君山茶產于洞庭湖中央的君山島之上,主人說,要想親身感受極品君山銀針帶來的美感,非得去趟君山島不可。至于能否品嘗到,就得看我們是否有這茶緣……主人的這番話,更讓我們想知道極品君山銀針的真面目。于是,開始籌備著君山島之行。
君山島,與銀針有關的美麗故事
“萬頃春聲卷浪花,孤舟晚泊天之涯。岳陽摟頭無事坐,洞庭水試君山茶”。40分鐘的行程過后,我們登上了這座飄渺的洞庭君山。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尋找正宗的君山銀針。
此島四面環水,峰巒疊嶂,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隔湖相望。移步換景,不知不覺已到了二妃墓前。帶路的人說關于二妃墓還有個典故,和君山銀針有關。所謂二妃,即舜帝的二位妃子。舜帝在南巡時病卒于蒼梧,二妃見舜帝久去不歸,便找尋至洞庭湖畔,聞帝死于蒼梧之噩耗,眼見水漫路斷,欲達不能,便用七十二只青螺聚成君山,為了不讓君山島被淹,還在湖底插下了“定海神針”。隨后,二妃又將所帶的茶籽播于君山。后人為了紀念二妃的播種之情,當地的人們將她倆葬于此地,并建起了一座二妃墓,并模仿“定海神針”之形,將君山茶制成針狀,取名君山銀針。
據說,早在唐代,唐明宗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劉毅井水)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的緣故。明宗心里十分高興,立即下旨在君山設立“御茶園”,為朝廷連年進貢“君山銀針”。
游君山,尋黃茶之冠
我們此行也因這“御茶園”而改變了計劃和行程,這是一個在島上集加工生產、銷售、表演、接待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園林,園內紅花綠草,清水游魚,鳥語花香,環境讓人陶醉。
與場長簡單交流之后,我們說明擅長的是工夫茶泡法,場長對此大感興趣,于是召集園內女員工們為我們準備器具,讓我們展示一番。
表演完畢,場長便吩咐退了桌上普通的茶水,重新沏泡了一杯茶水。只見那杯中茶芽整齊而有序的沖向水面。狀如“萬筆書天”,繼而,芽柄芽身汲水后徐徐下沉似仙女散花,茶芽幼葉微張,形同菊花盛開。此后,茶芽根根豎于杯底,宛如群筍出土,問有小氣光點綴芽尖,恰似雀舌含珠。如此,一起一落,反復有三。最后,茶芽豎立杯底,又如刀槍林立。綜觀整個茶舞的過程,可謂賞心悅目,水光芽影,渾然一體,三起三落,所渲染的正是君山銀針特有的品性。細看,湯色杏黃明亮,葉底黃亮勻厚;細聞,香氣鮮嫩清香;細品,滋味甘醇甜和。不愧是黃茶之冠,名不虛傳。
惜別了君山島,可君山茶的余香卻猶存于唇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