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學期開學以來,在北京東郊東壩鄉塵土飛揚的街道上,人們的交談總是圍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你的孩子找到新學校了嗎?”
北京市8月中旬突然下令關閉東壩鄉的打工子弟學校,從那以后,大約2000名學生的家長一直在忙亂地為子女尋找可以在新學期上學的地方。這樣的遭遇并非他們獨有:在今年夏天政府關閉了全市的20多所學校之后,總共有大約1.4萬名學生必須尋找新的學校。
所有這些被關閉的學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學生是農民工子女。
近年來北京對于該市農民工人口的規模越來越感到擔憂。政府估計,北京市目前有700萬外來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的36%。
中國各地的農民工在法律上一直處于被遺忘的狀態。國家神秘的戶籍登記制度使得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工幾乎不可能獲得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正式居民身份。沒有居住許可,他們就無法享受當地的醫保服務或社會福利,不能讓孩子在當地公立學校就讀。但北京等城市仍然需要廉價勞動力在建筑工地上和基礎設施工程項目中從事苦力活,于是違規學校應運而生,并形成了一個繁榮的生態體系,它們幾乎只招收農民工子女,學校的經營也完全得不到監督。雖然這個體系的合法性值得懷疑,但幾十年來政府部¨卻一直對它熟視無睹。
今年夏天,北京市的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將臺鄉位于北京富人聚居的朝陽區的外圍,那里的一個打工子弟學校育才小學的校長劉繼貴說,他從未得到關于學校為什么必須關閉的解釋,“他們告訴你這不合格,那不合格。如果他們不想讓你辦學校,他們總能找到一些理由。”
有些學校是在暑假里被強行拆除的——當新學期開學家長前來為孩子注冊時,看到的只有學校原址上的一堆堆瓦礫。
政府答應讓所有孩子轉到條件更好的正規學校。北京市教委發言人對媒體說:“沒有一個學生會因此沒學上。”但分析人士說,正規學校的注冊手續凸顯了農民工生存狀況的尷尬,他們被要求出示他們可能永遠都拿不到的法律文件,“例如,其中一份文件可能是房子的租約,但他們住的是連地址都沒有的簡易住房。連住房都不是合法的,怎么能有正式的租約?職業的情況也一樣。他們通常做的都是非正式職業,又怎么能出示正式的雇傭合同呢?”
應家長們的強烈要求,一小部分學校拒不執行關閉命令。有大約500名農民工子弟就讀的東壩實驗小學的校長萬田兵說:“我們接到了要我們關掉學校的通知,但是這個地區的學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我們所有的學生都自愿返校,所以我們不顧一切把學校繼續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