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年前的“骨頭湯”
2400余年前的骨頭湯竟然保存至今。 日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考古工地出土的銅鼎和銅鍾打開時,驚奇地發現,鼎內有保存完好的骨頭湯,鍾內有酒,其中骨頭湯為我國首次發現。
該古墓進行發掘時,墓的小龕中出土兩件保存完好的青銅器銅鼎和銅鍾。從墓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確定為戰國時的秦國士一級墓葬,應為距該墓約300米的秦王陵陪葬墓。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機場考古隊隊長劉呆運打開銅鍾的蓋子,發現蓋子里面有鮮亮的青銅銹斑,鍾內的液體十分透亮,約有1000毫升,仔細聞能聞到非常淡的酒糟味。古代銅鍾是酒器,因此初步判斷這些液體應該為戰國時期的酒。
最讓考古工作者意想不到的是,當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揭開銅鼎的頂蓋時,發現鼎內保留有二分之一容積的液體,渾濁的液體內還漂浮著什么東西。用鑷子將其拿起觀察,發現是類似于雞的禽類的骨頭。骨頭已經被浸漬得呈現銅綠色,數量應在10根以上。文獻記載鼎為煮肉的鍋,因此考古工作者初步判定這些湯應該為陪葬時放到墓中的骨頭湯。至于該湯中的骨頭為何種動物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驗室研究。
有專家指出,2400多年前的“酒”和“骨頭湯”能保存至今堪稱奇跡,這得益于墓葬良好的密閉條件,且沒有被盜擾。其墓道全部用夯土夯實,而且青銅器被放置在墓內的壁龕里,干燥情況遠勝坑底。
日常食物中有多種海鮮
考古工作者日前從漢陽陵陪葬坑中發現文蛤、扁玉螺、珠帶擬蟹守螺等海洋動物,而出土這些“海鮮”的陪葬坑經證實是屬于掌管皇帝膳食的太官的,可見兩千年前西漢皇帝就已經將海鮮作為日常食物。
漢陽陵是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漢景帝及其夫人的陵園,考古人員1998年以來對其帝陵東側的部分陪葬坑進行了發掘,其中3個坑內發現了大量糧食遺跡、動物骨骼等,出土的封泥證明其與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員——太官有關。在田野考古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室對陪葬坑內出土動物遺存的研究,發現了43件動物標本,其中至少有29個動物個體,分屬于18種動物,其中海洋動物4種,分別是文蛤、扁玉螺、珠帶擬蟹守螺和白帶筍螺。
知名動物考古學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說:“通過對漢陽陵陪葬坑出土部分動物骨骼標本的研究,我們發現了海里的螺和蛤。結合該陪葬坑代表或象征著主管皇帝膳食的太官之屬,說明這些外來海洋動物已進入皇帝的食譜,成為其日常的海味。”專家分析,雖然漢朝的都城在長安(今西安),但是通過貿易不僅能享受到絲綢之路帶來的西方物品,還可以品嘗到來自東方海洋的螺、蛤等海味。
膳食結構多樣合理
陪葬坑中除出土了4種海洋動物和后期侵入的褐家鼠之外,研究發現還有兔、貓、狐、豹、羊、黃牛、青蛙、麗蚌、賈氏麗蚌、小鹿和麋鹿。可見皇帝日常膳食既有海洋產品、淡水產品,也有多種野生和家養的陸生哺乳動物。
專家注意到,這些出土動物中除蛤、螺等海鮮不會產自本地外,大多數的動物都是當時渭河流域的本地動物,尤其是淡水習性的麗蚌,因為對水質的要求十分高,麗蚌如今在渭河流域絕跡,這進一步證明了兩千多年前的西安的確是水草豐美之地,也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漢陽陵處在“涇渭分明”的風水寶地的選址要求。
發現的動物中還有貓、狐和豹,皇帝難道還吃這些動物?專家解釋說,秦始皇時期就有的上林苑在漢代得到更大發展,成為王公大臣尤其是皇帝的狩獵之地。狐、豹應該是打獵所得,貓很可能是皇室廚房中防家鼠之用。
專家的這些發現雖然僅向后人展示了當時皇帝的部分日常食物,但也反映出了皇帝膳食結構的多樣性和搭配的合理性。這一發現首次在實物上豐富了人們對于兩千多年前漢代皇室膳食的認知。
皇帝是否吃魚蝦尚待研究
此次考古發掘和研究并沒有發現人們經常食用的魚、蝦等食物,專家解釋說,由于發掘面積的局限性,而且目前主要對3個保存有動物骨骼的陪葬坑中的一個坑進行了科學研究,發現的這些動物并不能代表皇室膳食結構的全部。漢代史書有載:“上林苑中昆明池、鎬池、牟首諸池,取魚鱉,給祠祀。用魚鱉千枚以上,余給太官。”
胡松梅說因為發掘和研究的局限性,此次研究成果只能展示出當時皇室膳食的一個概況,這次發掘的動物標本中未看到魚鱉,不能代表其他兩個陪葬坑中沒有,更不能得出當時皇帝不吃魚蝦的結論,但目前僅有的動物標本已足以繪出當時皇帝的豐富食譜了。
(據《新聞晨報》)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