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印章拍賣是沒有專場的,通常都被歸入雜項類別,國內買家對其關注度不高,其價值被長期低估,然而,近期印石市場開始風生水起。
自清代以來,印章石材一直被各路藏家密切關注,拍賣成交價格之高,讓人驚嘆。其主要原因在于精美印石的數量極少,好印石只在篆刻家、藏家之間交流。其次是清末、民國期間,大量珍貴的印石流失海外,再加上幾經戰火浩劫,名貴印石存世量極少。故此,奠定了它非凡的投資收藏潛力。
對于印石,通常會以“三美”來評判,即:印面的篆刻之美、印鈕的雕刻之美以及印石的材質之美。如果三美集于一身,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極品。如今,以篆刻、雕刻之美的市場追求正逐漸在向印材美上拓展,而早在明清期間就已被御定為宮廷印璽章料的壽山田黃石,也當之無愧的成了印石中難得的美材。不僅僅是田黃,福建壽山石其它的品類,如善伯、芙蓉、荔枝、汶洋、高山等等,也因質地精良,色彩迷人,觸感溫潤而被文人雅士視為絕好的印石,廣受藏家的追捧,成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新貴和熱點。
在今年夏季舉辦福州“國石印象——壽山石2011年夏季精品拍賣會”上,一枚壽山石方章拍出百萬元人民幣天價,成為當下壽山印石投資熱興起的一個有力說明。在當目的拍賣會上,參拍的146件精品以印章為主,拍賣會現場200個座位座無虛席,除來自藝術界、金融界的參拍者外,多個福建及福州商會人群的出現分外引人關注。
其價值被長期低估
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_司里,印章拍賣是沒有專場的,通常都被歸入雜項類別,國內買家對其關注度不高,其價值被長期低估。這其中一個很主要的緣由就是印石收藏需要很多專業知識,從材質是否珍貴,到刻面文字是否有文學性,從篆刻的刀法是否精到,到篆刻者和使用者是否著名,印石收藏者還必須要深諳書法,這些門檻都攔住了不少投資者。即便是拍賣市場的常客,也有不少^存在著疑惑。
不過,二三十年前,臺灣藏家曾對壽山印石給予過不少關注。二十年后的今天,隨著國內經濟日趨繁榮以及“水往低處流,貨向高價走”的收藏意識不斷增強,大量的臺灣印石開始回流。一些精品印石的賣價不僅達到了臺灣藏家的心理預期,甚至以數倍的價格大大超乎了他們的想象,因此精品壽山印石開始逐漸回流,進入內地的拍賣和收藏市場。福建印石市場一時間活躍起來,隨后保利、嘉德等國內拍賣巨頭也行紛紛推出印石拍賣專場。這些情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應了印石強勁的市場表現。
壽山印石成收藏主流
此外,談起印石的走熱,也不能不提起壽山石這一重要印材的市場表現。以2010年為分水嶺,藝術品拍場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后,普遍出現低迷狀況,到了2009年開始峰回路轉逐漸回暖。在2010年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春天。壽山石作為藝術品行業的一個分支點,在藝術領域普遍繁榮的社會大背景催化下,再加上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稀缺的資源,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到2011年,壽山石行情持續走商,尤其在相關專業壽山石拍賣機構的帶動下,拍場上不斷有單件藏品突破百萬大關和整場成交額創紀錄的出現,給市場注入了一股強心劑。壽山石行業的部分一級市場和地攤市場由此信心滿滿,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盲目漲價,漲幅甚至遠高于拍賣市場,一級市場的浮躁狀態可見一斑。在這股浮躁之風下,人們開始清醒地意識到唯有情品才能經得住大浪淘沙。那么,在壽山石中又有哪些稱得上精品?
在市場上,由于存在粗制濫造的現象,部分擺件給人留下低端刻板的印象,無法躋身列入壽山石主流收藏領域。相對而言,作為文房一寶的印章博得了不少文人雅士的青嘛。以藝術家陳達的印章為例,其文字鈕章之所以備受藏家喜愛,正是因為他的作品擁有純正的古典韻味,尤其是以文字入印紐的格局,對印章作為文字藝術的載體這種特性做出了全新的詮釋,也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原本是不可或缺的篆刻刻面。對“印章”這一形式的保留,在當下已不局限于篆刻,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象征而留存。有時篆刻的藝術水準如何甚至可以忽略,它所做的僅僅是以一個符號來代表傳統文化精神。在壽山石收藏領域中,只要印章這一符號仍然存在,觀賞者自然會想起它所承載的文化淵源,而這種文化淵源,也決定著壽山石收藏的品位。因此,壽山印石成為壽山石中收藏的主流也就不難理解。
根據主題系統收藏
那么,無論是壽山印石也好,還是其他種類,如何收藏,成了眾多藏家關注的話題。這里筆者建議可以根據主題系統收藏印石。
比如可以按名家篆刻進行專題收藏。如丁輔之收藏西泠八家篆刻印章,不僅形成了一種樹立品牌的效應,同時也影響了印學的發展,人們在談到浙派篆刻時,丁輔之的作用也成為話題。在收藏過程中應多加考證,包括創作年代、風格、特點,以及印材。某些特定印材對作品風格具有特定性,如牙章等。
也可以按印石及印鈕進行系統化收藏。比如一些藏家喜歡以壽山石為范圍,收集各類品種石。或以昌化雞血、青田封門青等為目標,單一品種達到一定數量,形成一個系列。
還可以按特殊印材系統化收藏。所謂特殊印材,通常講的是一些硬質材料所制印材,如晶玉印、牙角印及金屬印材等,此類印材的收藏還應注意其材料的美感和稀缺性。
總之,印石之美是通過雕刻將石材本身的美質最大程度的喚出,而非對價格和技藝的炫耀,這也是對傳統印石文化芝術的最好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