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生效實施,為閩臺兩岸汽車產業的進一步合作提供更多的契機,也為東南汽車逐步走向國際打下夯實的基礎。
在逐步推進大福州開發的過程中,以荊溪、青口、龍田3個省級試點為龍頭的小城鎮建設被視為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中閩侯縣青口鎮擬規劃成福建省最大的汽車產業集聚區,以汽車產業主導,集生產服務、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生活新城。一時間,作為目前福建省規模最大的汽車企業,落戶青口多年的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自然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兩情”相悅
上世紀90年代,海峽兩岸最大的合資汽車企業東南汽車正式成立,由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與臺灣裕隆集團所屬中華汽車公司共同組建。十多年來,東南汽車不斷發展壯大,2006年,日本三菱汽車正式持有東南汽車25%的股份,2007年又引進合作伙伴美國克菜斯勒汽車,東南汽車逐步實現從閩臺合作走向國際合作。
在當時起伏不定的兩岸關系下,東南汽車的誕生可以說是具有特殊意義且來之不易的。問及最終促成合作的關鍵是什么,東南汽車總經理左自生告訴記者,“那時的裕隆集團已經占據臺灣車市的半壁江山,但容量有限的市場限制了企業的再擴大,與此同時,彼岸的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合資浪潮中也面臨著自身發展的“焦慮”,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廣泛招商引資成為必由之路。于是,雙方就這樣不期而遇了。”
左自生還介紹,之所以牽手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海西與臺灣地區的地緣和商緣最貼近,更有利于合作的進展,但最重要的是,雙方都能夠高瞻遠矚地去重視未來兩岸的交流合作,對兩岸關系的發展充滿信心。
“從之后的發展中的確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岸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逐漸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使不少臺資企業大大受益。在物流成本方面,隨著兩岸‘船通貨通’之后,東南汽車相關配件的運輸成本下降大約50%,并減少了一半以上的運輸時間。”左自生說。
立足海西 先試先行
2011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生效實施,令兩岸經貿合作進入稅則交換和法規相容的階段,也為東南汽車與臺灣中華汽車的進一步合作提供更多的契機,一系列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合作細則為兩岸汽車產業對接掃清障礙。
“借助ECFA優惠政策和《海峽兩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對兩岸合作的政策傾斜,福建汽車產業率先推動汽車零部件制造與臺灣的整合、分工,東南汽車的區域優勢進一步彰顯。”左自生表示,在海西的版圖范圍內,東南汽車與周邊超過40余家配套廠以及臺灣中華汽車,進行兩岸零部件的分工協作,大大降低企業整體運營成本。
這種獨具特色的“東南模式”,不僅吸引德國戴姆勒、日本三菱汽車等國際汽車巨頭的目光,也創造海西汽車產業獨特的發展模式。出于供應距離短,能有效、持續降低零部件總成本,實現更快速的市場靈敏度,并保證各生產程序中的質量,尤其在零配件管理上,采用定時、定容、定量、定位之四定管理,以做到即時、快速、準確供應。
技術至上的理念一直貫穿在東南汽車發展過程中,借助國際合作伙伴的技術平臺,走出高起點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道路。目前,依托海西政策優勢,東南汽車與臺灣中華汽車已啟動聯合開發工作,在自主品牌車型的整車設計、零件開發等方面分工合作、優勢互補。
“坐擁海西產業背景及國家政策優勢,東南汽車一直專注于精細化管理、規模效益以及跨產業運營等方面。”左自生表示,以總成及零部件為先導、以整車廠為龍頭,雙方共同建立集零部件、整車組裝、技術開發、經營管理體系為一體的“汽車產業功能區”,這就是如今的福州東南汽車城。
未來的合作將更細化
在海西建設持續深入的大背景下,關于臺資企業融資貨款及專案補貼等優惠政策將陸續出臺,兩岸將展開前所未有的深入的合作勢頭。
左自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借助ECFA協議的優惠稅率政策,目前東南汽車產自臺灣的配件都能夠享受稅收優惠,在未來幾年內,兩岸汽車產業關稅互惠的范圍將不斷擴大,并逐步實現零關稅;其次,雙方在自主品牌研發方面也將展開分工合作,比如,東南汽車的熱銷車型V3菱悅在技術升級過程中就得到來自臺灣中華汽車的支持;再次,在生產制造流程改進方面,雙方將相互配合,進行許多技術改造,已經投入使用的依靠電子控制的成套零件供應系統即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晶。
“除此之外,福建也有望發揮東南汽車城勞動力、研發等方面的成本低廉優勢,逐步實現從零配件到整車產品返銷臺灣,乃至攜手出擊國際市場。”左自生說。
在“借力”政策方面,近期出臺的海西經濟區發展規劃多是涉及具體的行動綱領,為海西建設、兩岸產業對接提供具體行動指南。借助規劃中對兩岸合作的政策傾斜,未來福建汽車產業將進一步推動兩岸汽車產業資源的對接融合和合作共贏,使自身的區域優勢和兩岸合作優勢進一步顯現,而東南汽車自身也將在海西建設的熱潮中,發揮多重利好,實現更快和更大的發展。